□王文甫明娟岳超云 摘要:产能过剩是本届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经济问题之一,而产能过剩现象具有非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与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本文试图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4 09:27 热度:
□王文甫明娟岳超云
摘要:产能过剩是本届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经济问题之一,而产能过剩现象具有非周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与地方政府的干预行为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财政视角,借鉴Bernanke等(1999)和Fernández-Villaverde(2010)的分析框架,引入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两种不同规模的企业,尝试构建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探讨中国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模拟分析发现,为了追求GDP和税收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干预(如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进一步加强,并向大企业、重点企业倾斜,但在促使其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过度,从而导致了非周期性的产能过剩。为此,要破解产能过剩难题,有必要设计出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防止地方政府干预过多和大企业投资过度。
关键词:政府干预大企业中小企业金融摩擦产能过剩
一、导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沈坤荣、付文林,2005;周业安、章泉,2008;张五常,2010)。然而,在中国经济增长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日益突出的深层问题,它们已成为本届政府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而产能过剩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产能过剩是经济低效运行的体现,最终必然导致产业组织恶化、利润下降、亏损增加、金融风险加大、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使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更加突出,使经济结构不协调问题更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江飞涛等,2012)。因此,在目前推进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行动,达到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目的?显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先要探讨现有地方政府行为对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这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才能“对症下药”,来解决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
西方国家的产能过剩是伴随经济危机而出现的一种偶然、短期现象①,即“周期性产能过剩”,然而,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不仅表现为经济危机中的“周期性产能过剩”,而且表现为经济正常运行中的一种“非周期性产能过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第一次是1998~2001年;第二次是2003~2006年;第三次是2009年至今(卢锋,2010),第一次是“周期性产能过剩”,第二次是“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第三次则是“周期性产能过剩”和“非周期性产能过剩”并存②。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产能过剩”发生的频度相对较高,且具有一定的长期性(何彬,2008;周劲、付保宗,2011)。
中国产能过剩为何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周期性产能过剩,又有非周期性产能过剩?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尽管已有的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给出了诠释,但多以实证分析为主,很少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且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结论③。因此,本文尝试构建模型对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中国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和税收的极大化,盲目扩大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特别是向大企业、重点项目的倾斜,使它们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过度,最终导致非周期性产能过剩现象的产生。鉴于此,本文从财政的视角,引入不同规模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探讨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在分析框架上,为了能较好地区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本文将借鉴Bernanke等(1999)和Fernández-Villaverde(2010)的金融摩擦数量模型,并引入垄断竞争、价格粘性、消费习惯、资本调整成本④、固定资本利用率(CapitalUtiliza⁃tionRate)等因素⑤,来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StochasticGeneralEquilibrium,DSGE)。
文中讨论了两种经济模型
一是贷款成本低、资本密集型以及监管成本较低的大企业模型经济,
二是贷款成本高、劳动密集型、监管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模型经济,分别对这两个模型经济进行参数校准,经济模拟将分析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正向冲击对固定资本利用率、总产量、企业投资、居民消费以及税收收入的影响效应,并对这两个局部均衡的市场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分别讨论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模型经济中政府支出、政府补贴的干预政策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理。同时,本文也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模型经济中政府干预引起过剩的福利损失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结中国地方政府支出的传导机制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二、本文产能过剩的模型思路和相关文献回顾
(一)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及模型思路
在30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一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地增长,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成就斐然,令世人瞩目,
二是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和结构问题又变得较为突出。而地方政府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沈坤荣、付文林,2005;周业安、章泉,2008;张五常,2009),那么地方政府的行为与产能过剩二者之间是否一定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为此,笔者认为,从地方政府视角来看,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如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和税收收入的最大化,盲目扩张,片面推动投资,以及融资倾向于大企业、大项目,导致了它们投资过度(王立国、鞠蕾,2012)。具体讲,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考核主要以GDP增长等经济绩效指标为主,为此地方政府之间竞争多,而合作少(周黎安,2004),同时极力招商引资以推动经济(张五常,2009),因此,地方政府有较强的积极使用财政支出等宏观调控工具来干预经济的动机,通过支持基础设施等重点大项目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大企业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征,而且金融机构对它们容易监管,监管成本较低,于是它们在金融市场上容易融资,且融资成本低,此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更倾向于它们,因为它们能带来投资增加、GDP和税收收入的水平较大提高(李永友,2010),而中小企业正好相反,这类的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金融机构对它们不容易监管,监管成本较高,于是它们在金融市场上不容易融资,且融资成本较高,另外,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不倾向于它们,因为在短期内它们不能带来投资、GDP和税收收入的水平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面对地方政府积极干预的财政政策,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反应就有所不同,大企业投资规模增幅大于小企业投资规模增幅,从而促使短期内大企业总产量和就业的增幅也大于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从大企业经济中获得税收收入的增幅也可能较大,因此,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较强干预促使大企业的投资过度(程仲鸣等,2008;唐雪松等,2010)⑨,从而引起中国的非周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
三、具有金融摩擦、大企业、中小企业的价格粘性模型
(一)模型的经济背景考察
本文主要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分析框架中引入垄断竞争、粘性价格、居民消费习惯或习惯形成(HabitFormation)、金融摩擦或金融加速器(FinancialAccelerator)等不完全竞争因素来解释中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的现象。这些不完全竞争因素的引入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垄断竞争和粘性价格的考虑。完全竞争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即真实周期模型(RBC)蕴含着政府购买具有挤出效应(陈昆亭等2004;黄赜琳,2005;Perotti,2007),因此就不能解释中国政府购买的挤入效应的经验事实(郭庆旺、贾俊雪,2006;赵志耘、吕冰洋,2005;潘彬等,2006;张治觉、吴定玉,2007;杨子晖,2008),为此本文问题的讨论要考虑到一些非完全竞争因素。在中国现实经济环境中,存在一些垄断竞争行业,如电力、通讯、石油、交通等部门,它们的油价、通讯资费、电价等商品具有一定的名义价格刚性。而陈昆亭和龚六堂(2006)、李吉春和孟晓宏(2006)以及王君斌和王文甫(2010)分别发现垄断竞争和价格粘性在研究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以及技术冲击等问题时有较好的解释能力。此外,渠慎宁等(2012)通过考察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的特征事实,发现其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粘性现象。因此,本文试图引入垄断竞争和粘性价格等非完全竞争因素来加以考察。
五、模型的传导机制分析及其产能过剩的解释
(一)资本利用率对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冲击的反应
综合产能过剩的几种概念及本研究主题,本文采用了产能过剩宏观层面上的定义(张晓晶,2006;周劲、付保宗,2011),它主要是指由于受到社会总需求的限制,经济活动没有达到正常限度的产出水平,从而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闲置。而企业资源未达到充分利用主要表现为机器设备、产房等固定资产未达到充分利用。因此,由于本文模型中涉及微观主体之一是代表性的厂商,于是遵循韩国高等(2011)做法——把产能利用率作为评价产能过剩的指标,为此,本文就把固定资产利用率表示产能利用率,以讨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同时,本文在此做一个假设,假设不考虑因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正常干预政策,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是模型经济的稳态,于是,本文模型经济在稳态处的企业固定资本利用率就是企业固定资产充分就业的利用率,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于其稳态值,我们就说是可以称为该企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假设稳态处的企业投资等是正常的,一旦高于此值就表现为过度投资。
六、总结与说明
本文从财政视角,引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类不同的企业,在具有金融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因中国地方政府干预过度引起产能过剩的内在机制。经济模拟发现,由于地方政府追求GDP和税收的极大化,政府干预政策加强(政府购买和政府补贴增加),使大企业的投资增幅大于中小企业的投资增幅,尽管大企业的总产量、劳动就业、税收收入增幅大于中小企业总产量、劳动就业以及税收收入的增幅,达到了地方政府保增长、保就业以及增加税收收入的目的,但产能过剩的“副产品”也随之出现。这意味着,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以及地方政府干预过度,可能是造成现有宏观经济调控的“保增长”和“调结构”的两难处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艾春荣、汪伟:《习惯偏好下的中国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2)曹建海、江飞涛:《中国工业投资中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
(3)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