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沥青路面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有强度高、使用性能好、投资较 ⑹┕し奖愕戎诙嘤诺悖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公路建设的基本国情。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5 热度:
摘要:沥青路面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有强度高、使用性能好、投资较小、施工方便等众多优点,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公路建设的基本国情。本文主要结合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案例,对沥青混凝土的主要施工技术工艺做了探讨,并对主要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做了阐述。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土建工程为双向四车道、全立交、全封闭、控制出入口的高速公路,计算行车速度120Km/h,路基宽度28m,行车道宽度2-2×3.75m,硬路肩宽度2×3.50m,土路肩宽度2×0.75m。路面宽度23.5m,桥面净宽2×净12m,设计车辆荷载:汽-超20,挂-120。本合同段内平曲线最小半径1780m,纵断面最大纵坡3.0%。路面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共三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型式;基层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二灰稳定土。桥涵工程采用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上部结构;普通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片块石圬工的下部结构。分离式立交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或现浇钢筋混凝土的上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下部结构;互通式立交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沿线设施有防护栏、诱导栏、隔离栅、防抛网、防眩板、标志标线、里程标记、中央分隔带开口。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2.1 运输
沥青混合料在沥青混凝土拌合站由LB3000型拌和楼拌制,每小时产量为240T,运输采用10T以上自卸车运输。沥青混合料出场,须经试验室派员目测并逐车检测温度,合格后填写发料单才能出场,发现花白料或温度质量不合要求者,按废料处理。
2.2 运输
沥青拌合料运输:沥青拌合料在运输时,需加苫布,使摊铺温度达到145℃以上;沥青混合料由6~10辆载重10t以上自卸车装运,运料前车厢应涂防粘液;装料时车辆需前后移动,避免混合料发生离析;料车到工地后,由专人指挥倒料,验收料单,并设专人逐车检测温度,合格后方能进入铺筑段。
2.3 摊铺
(1)钉钢桩:在路缘石外侧15cm处,钉设钢桩,桩的间距为10m,并将高程测在每桩的托杆上,其数值比纵断设计标高增加40cm。纵坡变点要加桩,在每排桩的两端还要钉入地锚。
栓准绳:自地锚的一端开始经过各桩的托杆,将钢丝绳拉至另一端地锚,用紧线器将钢丝绳拉紧,并用火烧丝将钢丝绳栓在托杆上。
(2)根据路面设计横坡与分层摊铺厚度, 调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横坡与厚度控制系统进行摊铺。摊铺厚度(即虚铺厚度)本工法采用的虚铺系数为1.15~1.20,即:虚铺厚度=(1.15~1.20)×压实厚度。
(3)根据施工气候条件和碾压温度要求,控制摊铺温度不低于130℃,当外界气候低于15℃时需启用摊铺机的加热保温装置,确保摊铺温度。
(4)根据拌合机产量和配套设备能力,选择适当的摊铺速度,以确保发挥设备效能,摊铺碾压质量。
(5)在铺筑中应使螺旋送料器慢速、均匀、不断地向两侧供料,使送料器中的料始终保持在螺旋叶片以上;
(6)铺筑时使摊铺机料斗中的沥青混合料保持一定数量,料斗的侧挡板应有规律的拢料;
(7)开始铺筑时等待卸料车至少应有3辆,铺筑过程中至少应保持3辆;
(8)铺筑时应有专人检查厚度及横坡度,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2.4 碾压
(1)碾压分三阶段进行:初压、复压、终压。初压宜采用8-10T静压压路机,复压宜采用振动压路机,终压宜采用双钢轮或胶轮压路机。三阶段压均需接续完成,不得中断;
(2)拌合料碾压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过高或低都会造成碾压效果不良。本工程施工时,初压控制在140 ℃左右, 复压 120℃,终压不小于70℃;
(3)应在压轮表面喷洒适量隔离剂(喷含洗涤剂水雾亦可),防止碾压时压轮粘连沥青混合料,影响压实效果和表现平整。
2.5 接缝处理
纵向接缝部位的施工。半幅施工不能采用热接缝时,宜加高挡板或采用切刀切齐。铺另半幅前必须将缝边清扫干净,并涂洒少量粘层沥青。摊铺时应重叠在已铺层上5~10cm,摊铺后用人工将摊铺在前半幅上面的混合料铲走。碾压时先在已压实的路面上行走,碾压新铺层10~15cm,然后压实新铺部分,再伸过已压实路面10~15cm,充分将接缝压实紧密。
横向接缝的碾压应先用双轮或三轮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碾压时压路机应位于已压实的混合料上,伸入新铺层的宽度为15cm。然后每碾压一遍向新铺混合料移动15~20cm,直至全部在新铺层上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3.1 原材料质量控制
(1)施工期间,沥青质量日常检测应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的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进行。所有指标均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使用改性沥青时,应现场随机取样,不能在改性沥青制造商或提供商指定时间取样检侧,避免弄虚作假。
(2)经过车辙试验确认,使用机制砂比使用天然砂可增加动稳定度一倍以上,因此要求沥青混凝土结构采用机制砂作为细集料以增加结构内部摩阻力,提高结构稳定性。集料质量日常检测应严格按要求的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进行。
(3)沥青混凝土填料应选择干燥、磨细的石灰石粉,石灰石粉质量应满足《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要求,0.075mm通过率不得小于75%,不得使用拌和楼回收粉尘,同时使用矿粉不宜过细。质量日常检侧应严格按要求的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进行。
(4)铺筑的沥青玛蹄脂碎石结构路面所用纤维稳定添加剂主要有德国生产VIATOP颗粒状纤维(VIATOP内含一定比例的纯纤维和沥青)、美国生产的纯纤维。纤维稳定剂质量要求为纤维不得受潮,质量宜根据国外技术要求检测通过率、吸油率、杂质(灰分)含量和PH值等指标。纤维用量应根据厂家提供值和析漏等室内试验结果确定。
3.2 施工技术控制
(1)沥青混合料或改性沥青的原材料和成品温度、集料烘干加热沮度、混合料拌和温度及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或技术要求的规定,随时随地进行检验;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拌和厂机械拌制,而且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应与摊铺能力相匹配。热拌沥青混合料运输应采用较大吨位的自卸汽车,放料时应注意减少粗细集料的离析现象的发生。
(2)沥青混合料摊铺应注意温度检验和控制。温度应根据沥青标号、粘度、气温、摊铺层厚度选用,且符合规范要求。当一级公路施工温度低于100℃、其他等级公路施工时气温低于5℃时,不宜摊铺热拌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
(3)压实是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就可以开始进行碾压,碾压按照先轻后重、先边后中、由内到外的原则进行。压路机的碾压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为1.5-2.4km/h。压路机不得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以避免破坏基层表面现象发生。
(4)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处理比常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接缝处理要困难许多,因而施工中要尽可能避免冷接缝。因为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一旦冷却后,质量相当坚硬,洋镐、切缝机很难处理。如不可避免冷接缝,应在施工完,路面尚未完全冷却前,用切割机切创好,用然后水将接缝处冲刷干净,继续施工时,涂刷粘层油即可摊铺新混合料施工。
4结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时有发生,在国外类似问题也相当严重,因而如何全面提高沥青路面使用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是我们今后所努力的方向。在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等,各个环节要紧密有序,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严格进行现场检测和室内试验,包括拌和厂、施工现场的各项温度检测与记录。
参考文献:
1.姚利郎.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控制.山西交通科技.2006(3)
2.管立东.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山西建筑.2009(4)
3.甘荣华,廖志雄.沥青路面的压实探讨.山西建筑.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