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近几年深圳地区在桥梁建设中发生多次弯粱桥扭转变形、支座脱空事故,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某弯梁桥病症的原因,并提出加固施工方法。
关键词:弯梁桥;弯扭藕合;桥粱加固
近年来实际施工中,独柱弯梁桥出现了多起事故:有的是预应力张拉后发生梁体转动,有的是荷载试验中发生偏转,有的是通车数年后发生梁体侧向位移及扭转变形或出现裂缝。因而,了解和掌握弯梁桥的加固技术十分必要。下面是某一弯梁匝道桥的加固实例。
一、工程概况
某弯梁桥,F匝道桥,在施工期间,当上部箱梁全部浇筑完成后,左转弯的F匝道桥固结墩,即 F4墩内侧出现较大的横向裂缝,后将F4墩由固结改为铰结。此方法使得原固结墩横向裂缝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小。但匝道的桥面高程出现内侧上升、外侧下降的现象,联端双支座出现脱空,故而将F匝道桥联端内侧支座设置成拉力支座。
通车近两年后,管理部门对F匝道桥进行观测,发现F4墩的墩内侧裂缝数量基本不变,但裂缝有增大趋势,F4墩测得有6.9cm离开圆心方向的位移,为此管理部门要求加固此桥。
二、F匝道桥结构
F匝道最小半径75.0m,最大纵坡为6.0%,箱梁高1.3m,桥宽75.0m,主梁采用40#砼。桥分为两联,跨径组合为19.0+6×19.286=134.716m,FI联,上部为混凝土简支箱梁,FII联,上部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每联间均设置BEJ伸缩缝。下部结构中,F4墩与箱梁体固结,后改为铰结。F1、F7为双柱墩,F2~F6为独柱墩,钻孔桩基础。
三、问题分析
从F匝道桥的病症来看,是因其桥梁结构的抗扭性能不够。F匝道桥的中间有5个墩都没有设置预偏心来抵抗结构的扭矩;只是F4墩与箱梁体固结,其它墩顶都为点支承。理论上讲,小半径的弯桥产生的扭矩是不可以忽视的。由于早期小半径的弯桥做的比较少,设计的手段有限,对弯桥的弯扭藕合作用认识不足,就会产生类似的问题。
四、采用程序
加固计算采用三维空间程序3D-BSA程序进行计算,并用曲线桥结构分析软件ASCB进行复算。
五、F匝道桥模型建立
1单元划分
取FII联进行分析,联长6×19.286m。6孔分60个单元,每孔10个单元,再加端横隔梁及墩柱单元,共有桥单元72个,桩基单元9个,共有节点211个,结点图见图1。F4墩属单元66。
图1 弯梁桥结构节点图
2 施工阶段划分
计算模拟施工过程划分施工阶段,共分11个阶段,1~6阶段为逐孔施工成桥;7阶段为二期恒载施工;8阶段为F4固结拆除,变为铰结。
六、加固前计算分析
1、在解除F4固结墩前,F4墩受力情况
1)对于F4固结时,在组合5时,产生最不利效应,受力情况如表1:
F4墩采用30#砼,柱高6.9m,直径120cm。柱内配筋为22Φ22,Ⅱ级钢筋,Ag=22×3.081=83]62cm2
表1
整体坐标和局部坐标夹角为 =55.989142°,求得墩柱顶位移2.66cm。
3)按容许应力法计算得柱顶最大裂缝宽度 =0.30mm
计算结果表明,仅考虑恒载+预应力+温度荷载的作用下,F4
固结墩墩顶裂缝超出规范限值。
4)F1墩顶支座R1=1511kN,R2=-460kN
F7墩顶支座R1=13795kN,R2=-3155kN
由于R2<0,所以箱梁两联端存在内侧支座脱空现象。
曲线梁由于承受较大的扭矩,尤其是独柱式支承的曲线桥,中墩是单支点不能抵抗偏心荷载,桥上全部偏心荷载均需通过主梁的抗扭作用传至两端抗扭支承。在此情况下,连续梁全长成为受扭跨度,在梁内会引起过大的扭矩[2]。以上计算和理论相印证。F4墩柱顶因承受较大的横向弯矩导致柱顶出现较多裂缝,联端承受过大的扭矩而使支座脱空。
2、解除F4墩固结后,F4墩为铰结后的受力情况
1)梁墩柱支点变化,即F4墩外移6.9cm,F3内移4.6cm,F5内移4.2cm,F6内移4.6cm时(观测值),主梁应力值变化不大。
2)柱内移后,F4柱铰结,柱底受力情况,见表2:
表 2
(组合7为:1.1×自重+1.0×离心力+1.3×温度+1.3×收缩+1.3×徐变+1.1×二期+1.3×汽车
组合8为:1.0×自重+1.0×预应力+1.0×离心力+1.0温度+1.0×收缩+1.0×徐变+1.0×二期+1.0×汽车)
在组合7时,F4柱产生最大位移为3.64cm;在组合8时,柱底最大裂缝为δ=0.38mm。
3、加固前计算结论
3.1各阶段使用荷载作用下F4墩的强度满足要求,但裂缝不满足要求。
3.2经计算,主梁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状态下,各阶段主梁的强度、应力、变形、裂缝等均符合规范要求。
3.3 F4墩柱改为铰结后其墩顶径向向外发生了6.9cm的位移,而理论计算移位为3.64cm。主要原因可能有:
1)F匝道桥除F4墩外,其余墩柱顶设置了多向活动球形支座。多向活动球形支座转动灵活,常温下,其转动力矩为11~26kN.m,支座摩阻系数随支座正压力的提高而降低。根据观测资料,F匝道桥F2、F3、F5、F6支座上钢板倾角大于或等于2%,设计要求支座水平放置。因此,部分梁体可能倾斜放置。F匝道桥梁体每延米自重为106.75kN/m,在自重的作用下,F4墩柱加大了位移量。
2)根据观测资料,联端F1、F7梁体向外侧横向位移约2.0cm,其余墩顶支座均发现大于2.0cm的支座位移,因此梁体可能产生2~3cm的刚体位移。
3)以上这些原因,再加上初期产生裂缝等因素影响,使f4墩向外径向位移6.9cm。
七、匝道桥的处理方案
通过以上计算,明确了匝道桥的病害主要是由于弯梁桥结构产生弯扭藕合,而桥墩结构的抗扭性能及抗水平推力的能力不足引起;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计算提出两种加固方案。
1、处理方案一
F4柱保持铰结,距F4柱外侧3.15m处加桩和柱,柱径1.0m,桩径1.2m,新柱和主梁关系为:柱顶点支撑着向外侧延长的横隔梁,侧向限制主梁向外侧移动,可使主梁两端扭矩减小,同时与F4柱共同承担水平推力。新柱顶设置固定支座,新旧两墩柱连线方向为半径方向。本方案加固工程造价估算为41.3万元。见图2
2 、处理方案二
将原F4墩柱铰接切除,截面尺寸加大改为130x200cm的矩形薄壁墩,原F4包于其中,墩顶呈矩形,墩帽上设固定双支座。本方案加固工程造价估算为594万元。见图3。
3、方案的对比
(1)加固方案一:优点是受力明确,新旧两柱共同抵抗横向扭转和抵抗水平推力,此时F4墩的径向位移相对小一些,且造价较低。其缺点是外观和其它桥墩差异较大,由于延长了F4墩顶横隔梁再加立柱支承,比较明显的看出是加固后的结果,不利于城市的景观,且容易给人不安全的感觉。
2)对于F4固结时,在组合5时,在整体坐标系下,产生墩顶位移为:U=2.34m,V=1.2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