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现代建筑风格入手,分析多位专家的评论以及对多位建筑大师所创造的建筑风格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他们的看法,对比现代建筑风格和贫困乡村的建筑物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我从现代建筑风格入手,分析多位专家的评论以及对多位建筑大师所创造的建筑风格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他们的看法,对比现代建筑风格和贫困乡村的建筑物进行剖析和研究,得出现代建筑风格与贫困乡村确实有一种巧妙结合的结论。
关键词:建筑风格 贫困乡村 巧合
本人在参加广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间,亲自去过广西的广大贫困山区帮助当地农民建设乡村道路和希望小学,回顾自己下乡工作,有苦有乐,其中滋味,深有体会。南方农村在80年代初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土砖或者木头结构房屋,广西贫困山区的农村房屋也不例外。木头结构一般是祖辈留下来的,土砖一般都是70年代的时候自家用泥打的砖盖的。84至85年以后陆续有人家能够修得起真正砖窑里烧制出来的砖房了。我忆起,那个时候一块砖大概2分5里钱。我从小在城市长大,很少到农村生活、学习和劳动过,所以体会不到农民建设房屋、道路和桥梁的艰辛。乡镇建设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紧缺,没有高超的建筑技术的支持,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建设尤其简陋,譬如一个厕所、一栋几层的教学楼,都让当地乡镇政府大伤脑筋,乡镇政府没有足够资金搞建设,建筑技术落后,只能靠县里的扶贫办下拨资金和派遣专业高级技术人员支持,“贫困”两个字深深地印在他们的额头上。那么,现代建筑风格与贫困乡村能有什么巧合吗?
请看下面列举的几个例子
(一)这是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建筑师的设计项目,他希望他设计的建筑有蒙古自然乡村特色,他找到了一本1950年代一个瑞士人写的关于蒙古的书。这本书介绍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这个土地环境的影响,天和地在他们的宗教信仰里也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如何把这些转化成建筑?他意识到设计的不仅是一个学校,他希望这个学校就像一个小城市一样。他希望这个学校里面的每一个居住区里面有独立的花园,每一个小的区域都跟蒙古大自然乡村特色有联系。在蒙古文化里面家庭很重要,所以在学校住宿的地方有一种家的感觉,每一个设计都希望加一点新的东西。这个蒙古自然乡村特色项目,中间是比较高的建筑,后面是比较矮一点的建筑。地面是完全开放式的,但宿舍区域是用墙来隔开的,中间的建筑比周围的建筑高,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有相当宽阔的庭院空间,把不同的建筑联在一起。他为幼小的学生考虑很多,避免了这种大的宿舍,而是建成一些小房子,一群小孩子可以住在一个房子里面。教室也放在了小区块里面,四个教室中间有一个小组活动室,这是他想出来的概念。所有教室都有庭院,这样小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时段里面在不同的空间里面活动。学校中间采光的地方有点像蒙古包的圆顶,直接地表现了蒙古自然乡村的特点。蒙古的自然乡村景观和现代建筑风格结合起来,不管在城市还是在贫困乡村,我都希望有独特的环境来让我们创造现代建筑风格。
(二)乡村的建筑可依赖乡土传统,村民自己就能完成。但是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一口带着明显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让人很难想象他已经拥有黄土高原农村地区建造房屋的成功经验,吴恩融发现,随着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尤其以黏土砖、混凝土主导的“现代化”建筑的进入,使中国北部农村原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传统渐被遗弃,而新的方式只带来品质拙劣的“现代建筑”,甚至比原有的乡土建筑还无法适应当地严酷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那些仿造其他地方用砖瓦建造的学校,不久就被废弃为仓库,孩子们还是回到窑洞学校中去读书。建筑运行过程中和建筑材料本身所带来的大量能耗和污染,甚至还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2005年7月,经过香港各界广泛的支持和捐助,六十多位来自香港各界和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系的志愿者随吴教授来到毛寺村,和村民们一起奋战,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桥面由简易的钢框架和木条组装的一块块板连接而成,桥墩是一个个盛着毛石块的铁丝网篮。新桥既能抵御河水冲击,又能简便地进行局部更换修理。他们为桥取名无止桥,意为心桥无止。为了给更多的村落建造这样的桥,8月作为慈善基金会长的吴恩融教授,带领又一支香港和大陆三校联合的师生团队,在甘肃天水的大滩村建起了第二座无止桥。
(四)台湾的建筑师谢英俊带着乡村建筑工作室成员奔赴四川汶川大地震受灾偏远的乡村,开始协助灾民重建农舍。亲历过多年建设工作,长期关注偏远地区弱势群体的居住状况,在台湾9.21大地震灾后重建中又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位有着独特职业经历的建筑师深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汶川大地震后偏远乡村灾区的贫困家庭是无法在现在的营造体系中自主建设的。他带着工作团队创造了一种协力造屋的方式。这是一套建房系统,将造屋权由专业厂商返回到居民手中,建屋费用因此降至约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具体做法是,建筑师用轻量型钢设计一套通用的支撑体,在条件简单的施工现场,村民便可以通过互助自行完成主屋架等房屋支撑结构的组立,然后充分利用各种回收建材(如废砖、水泥砌块)或当地建材(如竹、木、麦秸、土、石),搭盖出墙体与屋顶。这样,兼顾当地气候风俗与环境保护的住宅就很快建成了。
结束
低成本,低消耗,乡土,生态,普通人的生活空间,连接这些词汇的建筑师也许不止这几位,但确实也不多。然而,他们的努力似乎汇聚成一股低沉而又感人的乐符,在喧嚣的城市里具有一种特别的穿透力,让我们在舞台奇景般的楼群间蓦然回首,远眺那些依然在贫困中徘徊的乡村。无论是蒙古自然村学校,香港中文大学吴恩融教授的“无止桥”,还是谢英俊的 “地球屋”,它们让我们看到的是,建筑并不总是依赖高超的新科技、资金的雄厚或更多物质资源的占有,她可以来自建筑师的设计智慧,更来自职业人的社会责任和心灵关怀。更何况,这些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即使普通,即使贫穷,即使远离城市,在那遥远的大山里,我们也可以生活得美丽而有尊严。我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建筑大师们所创作的现代建筑风格与贫困乡村有很多温暖的巧合。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中册《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
【2】《房屋建筑学》.李必瑜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