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昆明市宜良县马街镇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面貌日新月异。但是,由于马街镇内村庄量大面广,现状、区域位置也各不相同,其规划整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近年来,昆明市宜良县马街镇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面貌日新月异。但是,由于马街镇内村庄量大面广,现状、区域位置也各不相同,其规划整治需求亦有很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村庄建设进行专项研究,从而为下一步的村庄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马街镇;村庄布局现状;布点规划
1背景分析
马街镇处云贵高原横断山系,群山皆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最高为北境云盘山海拔2226米,最低为南境草房村海拔1680米。一般地势均在1700-1800米间。镇域中部为构造侵蚀盆地,坝子长约7.5公里,宽约3.5公里。属云贵高原季风气候,具有“冬夏无寒暑,春秋气候长,早午温差大,一雨变成冬”的特点。年均降水量900-1170毫米,年均气温15℃,全年日照为2121-2154小时,全年无霜期为246天。
全镇共有河流5条,分别为贾龙河、龙潭河、芹菜河、丁所河、平田河。其中贾龙河为镇域主干河流,目前其流域为全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马街镇地下热水、褐煤、石膏、山砂、陶土资源丰富,其中褐煤储量5001.6万吨,煤矿开采区储量457万吨。
2 马街镇村庄布局现状概况
2.1村庄配套服务设施
目前,村庄内基础设施如通村公路、水电、有线电视等设施均已配置,但诸如幼儿园、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设施还比较缺乏或配置档次不高,各类村庄差别很大。
2.2村庄生态环境状况
目前,村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还是不错。大部分村庄内不存在加工厂等严重的污染问题。
2.3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旧村改造实施难度高
马街镇范围内有相当部分的村庄建设存在建筑陈旧,道路狭窄,社会服务设施简陋而不全,居住环境差,建设品位不高。村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力,但各项设施较为落后,需通过改造增强村庄的集聚能力。但目前全镇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政策配套尚未全面推行,改造资金困难等诸多因素,旧村改造难以实施。
2.3.2政府控制与违章建房现象并存
受利益的驱使,普遍存在着违章建房的情况,其中除一小部分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以外,大部分是为了增加生产用房的面积。农村建房政策则更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严格实施,在典型村庄调查过程中,很多村庄存在此类情况。
2.3.3、中心村集聚能力弱
目前农村居民点重组的一般做法是:采取中心村-基层村二级结构,人口向中心村集聚。但在实践操作中,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的实施可能性较小。矛盾的焦点在于中心村对周边自然村人口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有:
1中心村的配套设施有限,村民的居住条件没有本质改变。
一般基础设施都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来说规模越大,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越完善,整体生活质量越高,对人口吸引力越大。由于中心村规模有限,直接限制了公共设施及环境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导致其建设水平与一般自然村的差距不明显,因而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2村民居住需求已基本满足,村庄集聚建设的时机不是最佳。
近20多年来,农村住房已经经过几轮更新翻建,在面积标准、功能等方面均已基本满足了居住要求,而且大部分自然村已通公路,电力电信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撤并自然村中的村民如搬至中心村居住,农民在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后,得到的实际利益只是村庄规模略大一些,并不能享受良好的社会设施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因而没有搬迁的动力。
3 村庄布点规划
根据马街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划分为改造扩建型,保护型,撤并型和并入型四类。通过村庄建设方式和布点的确定,鼓励和引导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符合改造扩建型村庄,保护型,撤并型,并入型村庄的建设规划。
3.1撤并型村庄
确定为近期行政撤销,可以对全村居民实施搬迁的村庄。主要指把农民从行蓄洪区,易淹,易涝,易灾地区,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地区,水,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迁址新建;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调整合并现状村庄;或工程建设需要征地移民择址新建村庄,为农民提供新的集中居住地。本次规划中被确定为撤并型的村庄有阿希田、夫烟箐、白蛇箐、海马箐、小新村、方家营、七各庄、沙坡地、营盘山、瓦罐山、上甸、双塘子、蜜蜂箐、阿拉格、烂水田、白碾砣共16个村庄。
3.2改造扩建型村庄
主要是指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或便于形成对外交通条件,具有一定的配套基础设施,并可以实施资源整合,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在规划远期也不需要搬迁,可进行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为主的整治工作。
1村庄界定
■ 具有相对稳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收入;
■ 村庄建设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
■ 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 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条件较好;
2规划策略要点
■ 制定村庄开发技术导则。明确强制性内容(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公共及配套设施等)、控制性内容(建筑层高和高度、与周边村庄的协调、其他公用设施等)、引导性内容(建筑风格与色彩、其他需要在村庄建设中注意的问题等)。这部分内容可成立专门的专家小组,负责审议、审批和监督实施。
■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对村庄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建筑物布置、绿化系统、公共及配套设施的布点与走线等进行系统布局。
■ 村庄建设要与“空心村”的改造,与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结合。
3.3保护型村庄
主要是指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人文景观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以及村庄周边不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或者改建扩建投资较大的村庄。
4 实施措施与规划实施对策
4.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村庄改造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和协调全镇村庄改造的各项工作,各镇街设立相应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村庄改造工作的领导、指导、协调和督查,建立奖惩制度,促进村庄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
4.2完善配套政策
制订出台村庄改造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在完善村庄拆迁安置办法的基础上制订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修订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具体办法,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城乡统筹就业、社会保障、农村房产抵押信贷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等有关配套政策。
4.3严格占补平衡,合理利用土地
按照占用补充平衡、盘活土地、有利发展的原则,居民社区统一规划为1-3层楼房。通过撤村并点建社区,旧村拆迁后腾出的土地除部分复耕保持占补平衡外,节约的土地将统一进行调整和开发利用,开发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建设的基础及配套设施投入。
参考文献:
[1] 李蕊. 新农村建设规划之我见[J]. 河南国土资源 , 2006,(04)
[2] 开展建设用地复垦 服务新农村建设[J]. 浙江国土资源 , 2006,(11)
[3] 章圣杰, 吴超明. 论发散性思维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 小城镇建设 ,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