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围绕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景观中生态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对当前城市绿化生态滞后原因进行分析,重点对主要生态模式构建与主要园林景观进行探索,希望以此为基础,促进城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本文围绕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景观中生态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对当前城市绿化生态滞后原因进行分析,重点对主要生态模式构建与主要园林景观进行探索,希望以此为基础,促进城市可见景观的综合利用与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关键词: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景观;生态模式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坚持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景观一词的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园林景观是有植物、建筑、山水等要素组成。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研究作为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子项内容,本着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体现古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景观,展示历史名城形象,营建具有“古、绿、水、文、秀”特色的生态环境景观林带,协调处理城市绿化景观与生态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位置
扬州在江苏中部,紧临长江,历史悠久。地处32°25′N,119°11′~120°14′E。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8℃,年均相对湿度79%,年降雨量1016.2mm。地带性植被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催生了古运河。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古运河是孕育扬州的母亲河。古运河从瓜洲至宝应全长约125公里。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其中主城区段总长度13.5km,贯穿整个扬州城区,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众多。历史上沿河两侧主要为居住地段,绿化较少,生态景观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经过近10年的古运河生态恢复与园林景观建设,已成为休闲观光生态景观绿地。
二、当前城市绿化生态滞后主要原因分析
对绿化目的性认识不足:城市园林绿化是美化人们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城市基础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得到长足发展,森林进城、生态优先,生态园林得到普遍倡导,但对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绿化的空间结构,以及构成绿地的生物群落类型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生态优先、生态原则往往成为一种口头说法,而很少在具体的园林绿化项目中加以实现。
规划设计不合理: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其结构复杂,具有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等上无多大变化,难以体现其园林生态和景观风貌。
生态与景观不匹配:重景观轻生态若仅将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景观的点缀品,而不真正考虑其生态效益、绿化特色及其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所应发挥的作用,或过于追求形式的广阔,从而降低了其对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的改善。
偏种植、缺管理:加强绿化管理,提高植物生态功能。改善小气候条件,可增强植物抗病性,形成优美景色;改善种植土壤,适当增加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促进植物生长;改善种植过密,阳光不足,花木徒长,绿地长期积水,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弱,也能造成生态效益下降。
三、总体构想
城市需要景观,更需要生态的平衡。生态规划是指在深入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过程的协调进化的规划方法。生态景观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生态学之中,具有城市可见景观的综合利用与城市区域生态平衡的双重含义。
发展路经:师法自然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近年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园林的研究和实践。古运河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与自然地理的实体单元,实际上是一个与城市紧密相连的统一体。
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然生态系统是与当地环境长期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产物。突出滨河森林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空间环境质量功效,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古运河具体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出发,合理规划布局,明确地块功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强调体现地方特色。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
坚持生态恢复原则。生态建设不局限于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更要在人类行为过程和行为初始、行为背景中进行,贯穿经济过程和社会全过程中。在设计中运用种种技术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运用物种多样性促进城市森林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城市森林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措施。生态环境林营建应重视发掘乡土绿化树种资源,积极引进、驯化、筛选外来优良绿化树种,增加植物种类,提高古运河生态环境林的系统发育稳定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
坚持园林文化保护原则:扬州自古园林众多,古运河是扬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视觉走廊,沿岸分布有若干珍贵的古文化遗迹。充分利用这条文化主脉,打造园林文化集中的绿色观光走廊,强化历史名城效应,提升环境建设价值。全面保护沿河两岸历史文化景点,增加文化内涵。
四、主要生态模式构建与园林景观
生态模式
生态景观型模式。景观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则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集游憩观光和生态防护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绿化。按照城市景观需求,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增设园林景点,构建一个集观光、科普教育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观型园林。
生态健身型模式。健身型生态园林是帮助人们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人工植物群落。依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光合作用功能,运用自然造林学原理,配置生态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
生态绿化环保型模式。安装太阳能路灯、草坪灯等大量可再生能源产品,建设节约型绿地。同时,强化森林植被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消减噪音等生态环保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园林文化景观型模式。园林文化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性、文化性,一定的实物和研究价值等的实体,是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人文景观带给人们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以古运河两侧原有园林文化古迹的地段为对象,在突出林地生态保健功能的前提下,体现园林文化景观,营造溶生态与文化景观为一体自然风光林带。
主要园林景观
茱萸湾:茱萸湾地处京杭大运河与古运河交界处,是一座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花卉、植物动物观赏和现代游乐为一体的半岛生态型景区。因汉朝此地遍植茱萸树祛邪造福而得名。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王庙:位于京杭大运河扬州古邗沟遗址与古运河交接处。
十里柳堤:沿运河两岸种植市树垂柳,间植桃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春风十里吹拂柳、满堤桃花映古城”景观。
山林野趣:位于古运河北端南向转折处,主要利用原始地形地貌加以营造山形水岸地貌。遵循植被分布的生物学规律,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特征及其演替规律,营造以落叶树种为骨干的落叶、常绿混交林带,规划疏林草地式田园景观,引导阳光休闲。
气澄壑秀:黄石叠山,修筑水景喷泉,北侧建阁式双亭(凉亭),青砖铺设园道和健身广场。周边丛植、点缀观赏植物群落。营造茂林修竹,形成城市绿地景观。
东关古渡:位于古运河中段,明清东关古渡遗址。修建码头,重置牌楼,与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形成对景。
古河新韵:位于古运河南段西向转折处,为古运河城区段最大规划绿地,纵深两岸。营造大型市民广场,宣介古运河历史文化,着力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绿地景观典范。
康山文化园、卢氏盐商古宅景区:在“园林多是宅”的扬州,沿古运河弯道口,是康山草堂遗址,目前恢复部分园林建筑。旁侧是一座扬州晚清盐商最大的豪华住宅,被誉为“盐商第一楼”的卢氏盐商古宅。它以绵延的建筑群落、精美的建筑风格成为诸多珍珠中最耀眼的一颗,是扬州古城文化中当之无愧的园林景点。
高旻寺:高旻寺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国家重点保护寺院。是驰名中外的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它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全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1983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正式将高旻寺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瓜洲古渡:位与长江与古运河交界处,留有不少传说,那些古老而神奇的故事代代相袭:唐代鉴真和尚从这里东渡,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的是此地之美景,杜十娘在这里留下“怒沉百宝箱”的遗踪,乾隆南巡每每“到此一游”。
参考文献:
[1]孙丽辉;崔剑飞.论生态园林城市的沿江风光带景观建设 [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6).
[2]王乾宏.结合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