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城市形态学语境总体上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研究发生在建筑学和城市设计学科内,建筑类型学作为一个桥梁使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得以进入到城市层面。其次研究以设计为导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1. 摘要
意大利的城市形态学语境总体上有如下三个特征。首先研究发生在建筑学和城市设计学科内,建筑类型学作为一个桥梁使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得以进入到城市层面。其次研究以设计为导向, “意大利的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城市整体。我们将着重介绍穆拉特尼和罗西的理论,因为前者在意大利学派中的核心地位和后者在方法论上的独树一帜。本文加以详述。
关键词:城市形态学,穆拉特尼,罗西
2. 穆拉特尼,基于历史理性的类型学研究
赛维奥·穆拉特尼(Saverio Muratori)是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继承了早期学者如Giovannoni关于城市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体的理论,并将其建立在一个有关历史理性的先验的哲学基础之上。除了哲学的思辨和推理,在方法论上穆拉特尼还兼有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故而被誉为意大利的结构主义之父。认为“不能孤立的理解一个建筑或形式的意义,其意义存在于一个复杂的层级结构中,存在于不同的尺度中。只有不断的参照建筑的组分和建筑物所属更高一级的形式系统才能把握建筑的丰富意义……他为认识人工环境建构了一个结构主义的理论框架。
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穆拉特尼的哲学受到黑格尔哲学和意大利的后唯心主义(post-idealistic philosophy)哲学的影响。其历史理性的概念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型,认为存在一种超验的、个人意志之外的理性和逻辑。针对关于现代主义的风格之争,认为艺术品是这个抽象的历史理性、逻辑的再现,个人性在艺术品中并不居于主要地位。这样就辩证的解决了个人的多样性和历史理性的唯一性之间的矛盾,艺术品中的个人性服从于统一的历史理性,前者是后者的多样化表达。在这个先验历史理性哲学基础上,穆拉特尼提出了其唯心主义的城市历史观,所谓的运作的历史(operative history)。历史对于穆拉特尼具有多重的含义,基本要义在于历史的意义不是客观的,而是建构的。历史是一种建造的工程,历史是主体对城市物质环境——各种历史机体、机理的重建;是主体对先验的历史法则的重建。主体重建的历史本身也在超验的历史法则历史理性之内。城市的连续性并不是个人的假设,而是历史理性的体现,同历史理性一样是先验的,无法经验证明也不需要证明。穆拉特尼于是得以将城市的连续性建立在了一个看似无从辩驳的先验哲学基础上,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现代主义的历史危机是历史理性法则的运动,主体对该危机的解决将通过历史的重建完成,正如前所述,这个重建本身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简单的理解,即历史理性将加诸于主体的历史重建工程来解决历史的危机,主体的意义正体现在其对历史的重建上。穆拉特尼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辨无疑是晦涩的,但对于理解他的类型学研究则是根本性的。
类型学过程(typological process)是对类型在历史长河中的阶段性演变的重建。所谓阶段性的演变涉及到一个相关的概念就是阶段(phase)指类型的发展总是呈现一定的阶段性,一个阶段跨越一定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对应类型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主导性的类型(leading type)。后一阶段中的类型通过对前任的部分改进和超越得以进化出新阶段的类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有关类型的进化发生。在新发展的区域,新的主导性的类型占据主流,对应的产生新的城市机体;在老的历史区域,由于城市旧的机体的物质性抵抗,往往在新的类型和旧的机体中折中。二者的交织,决定可能同时出现两种的新的类型的变体:在建筑内部对构成要素进行革新和突变而不改变总体结构;完全抹去旧的类型而重建。穆拉特尼区分了住宅和特殊功用的建筑。前者的类型较后者要稳定,变化缓慢,不易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传递。后者源自前者,应对变化较快的社会需求,因而类型的变化相对快速。类型学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类型在历史中的进化,是历史理性的具体体现;二是指主体对这个类型进化过程的重建,以在历史的危机阶段通过主体的反思意识重建类型,这同样也是历史理性的体现。
3.罗西,城市建筑学研究
意大利的形态学研究在共性之下更多的呈现了差异性。如果说以穆拉特尼为核心、以罗马为基地的形态类型学研究尚表现出统一的学派特性,则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无疑是游离在在这个主流之外。“罗西在对城市形式的诠释上被认为是独树一帜的” (Marzot,2002)。由于罗西本人行文风格和语言的翻译问题,往往容易形成对其理论的误读。此处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罗西城市研究的方法论上。在有限的篇幅内,我们强调将罗西理论和他所运用的方法论置于一定的学术语境内,从整体上把握该理论的结构,方有可能穿越罗西游移不定的行文,捕捉其中闪烁的思想火花。这部分的参考资料主要是罗西的《城市建筑学》。
城市建筑学:针对意大利的战后重建和城市扩张,60年代意大利的学术话语重心发生了变化,城市研究成为中心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了关于城市形态的无政府主义,学术讨论话语中充斥着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舶来的专业术语和理论。罗西一方面同意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规模,一方面并不赞同这种无政府主义立场,《城市建筑学》正是针对前者作出的有力回应。因此,该书的宗旨皆在建立一门自治的城市科学,该科学试图通过类型学和形态学的分析阐明城市动力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城市科学的自治性,罗西有如下表述:“我相信城市科学有其自治性……只有我们将城市作为一个给定的事实,一个建造的工程,作为建筑学;只有面对城市人工环境(urban artifacts)本身,将其作为一系列复杂操作最后的建造结果——而所有这些操作是不能被如建筑史学、社会学或者其他科学所把握的——城市科学的自治性才得以实现”(Rossi, pp.22)。“城市建筑学触及城市这个复杂体的可被实证(verifiable)的部分,为我们研究城市问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位置(concrete position)”(Rossi, pp.29)。
类型和类型学:“类型是永恒的、复杂的,是逻辑原则,先于实践这些原则的形式”,“它是规则,是建筑学的结构性原则……是恒常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典型元素,或简单的称为类型,存在于所有的人工环境之中”(Rossi , pp.40-41)。对于能否将罗西的类型概念的诠释为原型笔者在此处存而不论,但是不论在何种意义上都应该避免将罗西的类型概念等同于建筑类型。罗西写道“类型学是对类型的研究,这些类型元素是不可缩减的城市元素和建筑物的元素。一个单核的城市或建筑到底是向心的或非向心,这样的问题正是非常类型学的问题”(Rossi, pp.41)。由此可见类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类型,而应该是城市人工环境的类型,是城市形式的逻辑法则。类型学研究的意义对于罗西而言,正是对城市人工环境的描述和分类 (Rossi, pp.27)。罗西提出的分类和前文所介绍的种种分类体系大异其趣,受到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罗西的分类的目的意在揭示城市形式中永恒的结构性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西提出所谓的基本要素(primary elements,在很多情况下指城市中的纪念性建筑)。这是一种固定的结构性因素,起着城市形态发生器的作用,和另一种结构性要素,住宅区,在构成意义和区位意义上的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了城市结构的总体。
简言之,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城市人工环境的科学。城市人工环境的可证实性保证了城市建筑学的自治,同时其丰富的内涵又避免落入功能主义的桎梏。将罗西的城市建筑学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做一个类比,罗西试图在包含了多样性的城市人工环境(话语)中找到固定的类型要素(语法结构),为城市动力学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结构性的框架(一门语言)。即城市动力作用使用固定的语言——语法——产生多样的话语——城市人工环境。城市从而可以抵抗在城市形态上的无政府主义。类型学和形态学作为描述和分类,正是探究城市这个话语集合的语言学工具。在这个意义上,罗西对城市的研究确实独树一帜。但是,我们认为罗西对城市的研究并不成功(相对于他的宏大理想),一方面由于缺乏语言的精确性,一方面失之于不够严谨的体系。不过罗西开辟了一条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则是前无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