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坡屋顶历来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在现代设计中,以其独有的建筑效果,一直受到设计师与业主的青睐。更多地选用在住宅别墅和高低层办公楼的建筑设计上。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坡屋顶历来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在现代设计中,以其独有的建筑效果,一直受到设计师与业主的青睐。更多地选用在住宅别墅和高低层办公楼的建筑设计上。坡屋顶在防风防火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屋顶,但是在以往的施工中,我们更多的时进行了混凝土的平屋面施工,在坡屋面砼施工实践中还有很多不足。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大型坡屋面砼施工的控制情况,希望能能够对以后的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坡屋顶;砼施工;控制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选择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于这种多样化,近些年来,建筑设计上出现了许多新颖别致、纷呈多样的坡屋面结构。业主们都想要阁楼层能够利用起来,而阁楼层顶棚装修则是直接在结构层上刮白,所以砼坡屋面底部有较好的平整度及斜板与梁、柱节点处的施工观感质量。另外,坡屋面的防风防火效果也优于其他屋面。因此,坡屋面的施工质量控制也就越来越重要了。
一、坡屋顶混凝土施工程序
坡屋面混凝土的施工是按照以下的程序进行的,技术准备→材料准备→模板安装→钢筋安装→浇屋面砼→养护。在技术与材料准备开始之前,需要施工人员与监理人员进行图纸复核。图纸不仅仅要体现屋脊梁和檐口标高和屋脊梁的起止点、檐口高度,还要对分(汇)水线起止点、坡度的转折点标高等几何尺寸有所体现。因此,在施工前对所有几何尺寸进行精确计算,并与原图纸核对,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解决方案,为坡屋面顺利施工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监理人员就应当熟悉图纸,严格监督施工单位对于施工图纸进行的审核工作,待其准备工作都进行妥当后,再进行工作。
1.1 坡屋面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作为保证坡屋面砼施工质量,加快屋面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整个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所施工工程坡屋面的具体特点、规模,选择最为合适的模板及支撑体系,则是坡屋面模板工程施工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于模板及其支撑体系,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新浇筑砼的自重、侧压力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模板工程的具体施工是模板设计→配模加工→刷油→现场安装→校核固定→砼浇捣成型及养护→拆模→表面清理→归堆待用。
当前用途最广泛的模板之一为胶合板,模板要求板面平整,无翘曲变形、干裂脱层现象,屋面板施工时根据模板承受的荷载、模板及支架自,多选用钢管满堂脚手架作为其支撑体系。由于坡屋面模板工程量比较大,因此,在组模前,务必做到模板表面刷隔离剂润滑,在组模时,做到模板拼缝严密,对于特殊地方加贴胶带纸,已达到砼外光内实,防砼漏浆的效果。由于模板工程量庞大,因此模板都要循环利用,在控制拆模时间,应当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控制拆模,由现场施工员指领后方可拆模,操作人员或非本工种人员严禁任意局部拆模,以免影响砼质量。模板施工工程中会有预埋铁件和预埋套管的安装,遇到该种情况,必须严格控制其标高和位置的正确,铁件、套管应与钢筋点焊牢固,保证在砼浇捣过程中不发生位移。对于预留洞、孔用木框,外加二道钢筋夹住并与主筋点焊牢固。
在模板施工的工程中,由于屋面结构坡度较大,在模板的节点部位需要有较好的控制,在施工前也做好配板设计,包括模板平面分块图、模板组装、节点放大样图及支撑系统,穿墙螺栓的设置和间距等。各部位支模后必须经质量与牢度检查,严防弹横、偏位。拆外壁墙模板时,不能用力过猛,以免穿墙螺栓松动而引起渗水现象。支架搭设完毕后,项目部则要负责检查板下木楞与支架立杆连接是否稳定、牢固,根据给定的标高线,认真调节校正木枋下横杆高度,将木楞找平。底模铺设完毕后,用靠尺、塞尺和水平仪检查平整度与楼板底标高,并进行校正。这些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监理单位都需要对其过程进行监理。对于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法,施工过程,施工质量都要进行严格监管,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施工方施工,待施工单位完成一道工序时,需要监理验收,总监理工程师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对于施工单位的工作成果,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监督,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不合格的施工,责令其进行改进,严重的需要其进行返工。
现代建筑由于具有较高层高的屋面,因此常有高支模方案的施工发生。由于支模高度较高,且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施工,选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则因其平面布置灵活、架设效率高、可形成纵横通道等特点符合该类工程的施工。高支模板通常采用Φ48×3.5扣件式钢管满堂红脚手架。截至到目前为止,高支模施工方案较为成熟可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叠合梁浇筑法;传统的钢管支撑体系。其施工工序大致如下:弹线→预埋柱子四角固定铁→焊接、绑扎墙柱钢筋→墙、柱筋验收→墙柱立模→柱砼浇筑(至圈梁底处)→拆除部分柱模→淋水养护→进行上部柱整体、梁板支撑体系施工及梁底模→ 柱子施工缝凿毛清理→梁板支模→梁、板钢筋绑扎→梁、板筋验收→梁、板砼浇筑→ 淋水或盖麻袋养护。
1.2 坡屋面钢筋工程
坡屋面需要有抗压抗风等能力,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负载能力,钢筋则在这些物理作用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坡屋面钢筋工程的施工顺序为:配料选料→钢筋加工→安装柱梁钢筋→绑扎底板底筋→底板面筋
监理工程师要对钢材进行检查,所使用的刚才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质保书。进场后监督施工单位根据资料要求,在质检部门做好各种试验工作,待各种试验数据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用于施工。在钢筋的加工过程中,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设计施工蓝图及国家规范要求进行加工制作。坡屋面板长度不规整,因此对于钢筋加工的要求也就高,所以,钢筋在每个转折处均要在加工棚中用冷弯机按设计角度完成,以保证其结构在转折处的断面尺寸。各类钢材按各构件部位设计图要求加工,各种数据和成型尺寸等均按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各种成型钢材按料单进行分类,各构件应挂牌整齐堆放,切不混肴。在钢筋的加工、堆放过程中,监理单位都需按照国家规范对加工制作好的钢筋质量及数量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1.3 坡屋面混凝土工程
坡屋面最重要的应当是混凝土工程施工了。混凝土施工的重点在于对混凝土的坍落度、砼的浇捣方法、平整度控制。结合所建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混凝土的配制应当严格按照配合比要求进行,另外还应当并严格控制砼的水灰比、和易性及坍落度。由于当前施工多选用商品混凝土,且坡屋面坡度一般都比较大,所以,混凝土坍落度不宜过小(振捣不能充分密实),也不宜过大(不易成型)。
混凝土施工时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人至商品砼厂家,监督其所产混凝土的配合比,检查混凝土生产厂家的各种计量器具是否均经计量部门鉴定,现在是否在鉴定有效使用期内,严格要求商品混凝土厂家在原材料的计量、搅拌时间上严格按规范标准进行控制。
混凝土浇筑比较合适的顺序为由下至上、由外围到中心,环形交圈推进。屋面砼的浇筑沿屋面以屋脊为分界线,四周同时进行。混凝土施工,应当严格按照一下工序:控制布料、振捣混凝土、混凝土压实收光。严格按照该工序才能够更好地控制混凝土坡屋面板质量。在砼浇筑后12小时(视气温情况而定)以内进行养护,砼表面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在整个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监理都要严格按照建设法规规范进行监管,要求施工单位对所做工作按照要求进行,杜绝防止一切不规范的施工方法以及程序,所建工程的质量才能够有所保证。
二、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在坡屋面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模板工程应遵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及其他有关规范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屋面的平整度以及观感应达到质量要求,屋面的坡度与标高应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混凝土面不得存在起皮、起砂,龟裂和其它缺陷,坡屋面结构砼浇筑时不得留施工冷缝,必须在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振捣密实,屋面模板尺寸必须准确,拆模控制时间应以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等级为依据,并符合规范及相关规定,严禁在雨天浇筑坡屋面混凝土。
由此可见,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监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监理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工程的程序、过程都应当按照规范来进行。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能够得到质量好的建筑。
三、混凝土施工方案控制
混凝土施工具有结构厚、体形大、钢筋密、混凝土数量多,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在混凝土施工中必须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主要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内外温差,减小混凝土内外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的温度应力。
在混凝土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各项施工准备,例如钢筋通过隐蔽验收,主体结构防雷接地验收合格,插筋位置、规格、间距、标高、弯钩方向等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位置准确;测量准备;机械(机具)准备;劳动力准备以及技术准备等工作。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应根据在建工程的混凝土工程特点进行设定。浇筑过程中,需要有人工随时检查浇注过程中的混凝土情况,防止离析等现象的发生。浇注完成设计标高后的混凝土,应由专门的抹面人员收面找平。
结束语:随着我国建筑物的坡屋顶的工程越来越多,近年来一些大型建筑也都在采用坡屋顶以获得美观,防风等良好的效果。坡屋顶的大型砼施工必将会越来越多。伴随着工艺技术的越来越成熟,监管要求的越来越严格,以及经验的越来越丰富,我国的混凝土坡屋面施工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还需要我们更加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澜.住宅建筑斜屋面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J].建筑施工,2001.02
[2] 王友忠.张蔚.斜屋面防水的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3] 郑文春.浅谈较大坡度的斜屋面结构施工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
[4] 郑力鹏.《中国传统建筑的防风灾经验与对策》[J].古建园林技术,(32-34)
[5] 吴汉青.孙天风.《低层建筑风荷载研究》[C].第四届全国结构风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
[6] 现行建筑结构规范大全(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