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带来重要保障,然而在施工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质量通病有待进一步解决。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 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带来重要保障,然而在施工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质量通病有待进一步解决。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心得,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施工;质量通病;通病防治
1. 钢筋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
鉴于钢筋在构件中作为主要受力材料,其施工质量必须到位,同时应当正视钢筋工程施工的质量通病,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防治,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工程中钢筋施工的质量通病如下:
(1)柱筋和剪力墙筋移位。钢筋偏位的质量通病比较常见,这主要原因是振捣混凝土时碰动钢筋。因此为了防治钢筋的偏位,应在浇筑混凝土前检查位置是否正确,宜用固定卡或临时箍筋加以固定,浇筑完混凝土修整钢筋的位置。当钢筋位置有明显位移时必须进行处理,处理方案须经设计单位同意。一般宜用以下处理方法:竖筋位移可按1:6坡度进行调整。
(2)梁钢筋骨架尺寸小于设计尺寸。原因是配制箍筋时按箍筋外径尺寸计算,造成骨架的宽和高均小于设计尺寸。另外采用双支箍筋的梁,经常出现箍筋组合绑扎后宽度小于设计尺寸。因此,钢筋施工人员应当在翻样和绑扎前应熟悉图纸,同时对于绑扎后的钢筋应当加强检查,以校验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钢筋长度不足。主要是表现在箍筋搭接处未弯成135度,平直长度不足10d(d为箍筋直径),梁主筋进支座锚固长度不够,弯起钢筋位置不准。因此对于加工成型的钢筋应注意检查平直长度是否符合要求,现场绑扎操作时,应认真按135度弯钩。在绑扎钢筋前,则先按设计图纸检查对照已摆好的钢筋是否正确,然后再进行绑扎。
(4)钢筋的绑扎问题表现在板钢筋绑好不顺直、位置不准,甚至出现柱、墙钢筋骨架不垂直;对于板钢筋完成后,由于人员的踩踏,导致板的负弯矩钢筋踩到下面。结合实践,要解决这种通病,板的主筋分布筋要用尺杆划线,从一面开始标出间距,绑扎时随时找正调直。绑竖向受力筋时要吊正后再绑扣,凡是搭接部位要绑三个扣,以免不牢固发生变形。另外绑扣不能绑成同一方向的顺扣,层高超过4米的墙,要搭架子进行绑扎,并采取固定钢筋的措施。对于钢筋绑好之后应当禁止人在钢筋上行走,且在浇筑混凝土前整修检查合格后再浇筑。
2. 结构柱、梁、板和剪力墙质量通病与防治
(1)如果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不当,将导致在拆模板时构件表明出现蜂窝,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造成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流失出而造成。在施工中,为了有效地防治构件出现蜂窝质量问题,可采取的施工措施就是加强对模板质量的把关和混凝土振捣工作。
(2)构件出现的露筋现象,主要是由于在绑扎构件钢筋时,对构件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后者垫块漏放,导致钢筋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而出现下垂,以引致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同时还导致钢筋出现裸露的原因就是梁、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为了防治构件出现露筋,采取的防治方法就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加强对钢筋位置的校正和混凝土的振捣。
(3)构件出现麻面和孔洞。在施工中如果构件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板上造成麻面脱皮。而构件出现孔洞主要就是钢筋较密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导致下层的混凝土根本没有得到完全的振捣密实,而混凝土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在施工中为了有效地防治构件出现麻面和孔洞,关键是正确掌握拆模时间,加强模板表面的清理、提前浇水湿润模板;同时对于钢筋密集部位,应当加强这些部位的振捣,工程实践效果表明施工中可采用同级别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对于混凝土构件缺棱掉角,应当正确掌握拆模时间和拆模方法,拆模时不得狠砸猛撬而破损混凝土成型质量。
(4)施工缝留设以及处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难以避免地出现施工缝,而施工缝的合理采用与处理,这并不影响结构各项性能。但如果施工缝处理不当,将会导致施工缝处杂物清理不净或未浇底浆等原因易造成缝隙、夹渣层;甚至存在部分工程施工中所留设的施工缝位置不对,浇捣方向不对,没有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为了有效地避免施工缝出现缝隙与夹渣层,首先必须正确留设施工缝位置,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于工程施工中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中的1/3范围内,留设的施工缝的表面应与梁轴线或板面垂直。留设后的施工缝应当采用木板或钢丝网挡牢。而对于 墙、柱烂根处,为了有效地保证模板下口严密,墙体混凝土浇筑前,先均匀浇筑5cm~10cm厚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要严格控制,防止混凝土离析,底部振捣应认真操作。另外,工程施工中对于施工缝部位必须加强其杂物的清理和冲洗工作。
(5)构件施工后出现尺寸偏差较大。通过对建筑工程的调查发现,构件的尺寸偏差大主要是表现在梁、柱连结处断面尺寸偏差过大,现浇楼板面和楼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以及井、洞口移位变形而出现的尺寸偏差。导致构件施工完成后出现尺寸偏差,笔者经过分析总结了主要有两点原因导致,一是构件模板本身的刚度不足所引起,如柱接头模板刚度差或支此部位模板时未认真控制断面尺寸;二是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所引起。如对构件浇筑混凝土后,表面没有刮平或没用木抹子认真抹平;而冬期施工在覆盖保温层时上人过早或未垫板进行操作。为了有效预防工程施工后构件出现尺寸偏差较大以及洞口的移位等,应当首先加强严格控制接头部位模板的施工质量;加强楼板表面的抹平压实工作,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严禁上人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混凝土浇筑时防止混凝土冲击洞口模板,引起洞口等移位,则主要是对井、洞口两侧混凝土应采取对称、均匀进行浇筑、振捣,而且模板穿墙螺栓应紧固可靠。
(5)混凝土缺陷修补。施工中如果构件出现蜂窝等混凝土表面缺陷问题则应当对其采取修补,若不处理构件这些表面缺陷问题,将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因此施工人员应当对这些缺陷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于施工中比较普遍出现的混凝土表面缺陷质量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有效的修补措施。1)对于面积较小且数量不多的蜂窝或露石的混凝土表面,可用1:2-1:2.5的水泥砂浆抹平,在抹砂浆之前,必须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基层。2)较大面积的蜂窝、露石和露筋,应按其全部深度凿去薄弱的混凝土层和个别突出的骨料颗粒,然后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表面,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细骨料混凝土填塞,并仔细捣实。3)对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缺陷,必须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3. 地下室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
地下室作为高层建筑的主要附属部位,根据其应用趋势,将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地下室混凝土施工,其通常关系到防渗要求,因此其施工质量相当关键。经工程施工调查,对于地下室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主要是表现在砼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因砼浇捣时不连贯,上下层的间隔时间没控制好而出现施工缝;大体积混凝土保温措施不到位,因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砼出料口对着模板下料,造成模板偏位,而影响构件成型尺寸的质量;砼浇捣时未搭设专用浇捣架,造成踩踏钢筋和模板,至使钢筋偏位和模板变形;砼强度未达到要求,就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针对以上地下室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为了能有效地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治:底板砼的浇捣应安排在气温适宜时进行。避免因高温而产生裂缝。在底板上每隔15米设一点测温管,每点预埋上中下三根测温管,每天检测3次,如温差超过摄氏25度,要求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表面增加保温层)。浇捣混凝土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护钢筋的位置及检查模板是否变形;预埋件、预留孔是否移位等情况。对于雨天浇筑地下室砼时,应准备塑料薄膜等覆盖用品,而浇筑地下室底板时,则应及时排除承台和集水井中的雨水。
4.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是现代工程建筑施工工作的重点,是有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减低质量通病治理成本的关键。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预防进行了简要论述。
参考文献:
[1] 王绥金.建筑工程施工中一些质量通病探讨[J].陕西建筑,2009,23(05):31-33.
[2] 王丽辉,吴东风.多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26(01):101-103.
[3] 张士平.浅议建筑工程施工中预防质量通病措施[J].科技信息,2010,29(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