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本文对楼宇自动化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的线缆施工、控制室施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系统;施工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高度自动化的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将大楼内部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控制网络上,通过网络对其进行综合的控制;并运用相应技术手段,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实现该建筑的智能化,即通信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和楼宇管理自动化。建筑物内所有机电装置和能源设备通常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它的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以分布在现场被控设备处的多台微型计算机控制装置来完成被控设备的实时监测、保护与控制。集散型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直接数字控制器、执行器、通信网络和中央管理计算机构成。
楼宇自动化系统施工首先应具备的条件是:设计文件及施工图样齐全,并已会审批准;施工人员熟悉有关资料图样,并了解工程情况、实施方案、工艺要求、实施质量标准等;工程实施所必需的设备、器材、辅材、仪器、机械等能满足连续实施和阶段实施的要求,并在现场开箱检查。
一、线缆施工
BAS的线路包括电源线、网络通信线和信号线。电源线一般采用 BV-(500V)2.5mm2铜芯聚氯乙烯(PVC)绝缘线;网络通信线需要由采用何种计算机局域网及楼宇自动化系统在数据传输率、未来可兼容性和硬件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一般采用同轴电缆 (不同厂商的产品不尽相同) ,有的系统采用屏蔽双绞线或非屏蔽双绞线,在强干扰环境中和远距离传输时宜选用光缆;信号线一般采用线芯截面为1.0mm2或1.5mm2的普通铜芯导线或控制电缆, 信号线是否需要采用软线及屏蔽线应根据具体控制系统与控制要求确定。BAS线路均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网络通信线和信号线不得与电源线共管敷设, 当其必须作无屏蔽平行敷设时,间距≥0.3m, 如敷于同一金属线槽,需设金属分隔。
1、施工准备
具体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电梯间及走廊内风管、水管和强电管线多,各专业难免交叉冲突,本着“小管让大管,弱电让强电”的原则,在施工之前与各专业沟通,科学布置天花板截面图,严格按照图纸施工。
(2)垂直主线槽按照不同系统在竖井内进行施工,电源槽和弱电槽分开施工。从施工的角度出发,统一安排各弱电系统在竖井内的管、槽分布。
(3)水平线槽按照不同系统分线槽施工,电源槽和弱电槽分开施工,线管在墙面和地面工程进行时预埋,并进行接地保护。
(4)在金属结构上和混凝土结构的预埋件上,采用焊接固定;在混凝土上安装时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5)支架安装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 在同一直线段上的支架间距要均匀。
2、管槽线的安装
(1)钢管暗敷设
具体敷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线管不应有变形及裂缝,保证其内部光洁、无毛刺,加工尺寸准确。
b、弯线管时,弯成的角度≥90°,明敷设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管外径的6倍, 埋于地下与混凝土内时不小于管外径的10倍,弯处不应有裂缝和明显的弯扁。
c、管、槽安装位置及施工符合图纸、工艺要求;在以下情况下,线管直线长度30m处、线管在20m内有1个弯、线管在15m内有2个弯、线管在8 m内有3个弯时,应加装1个接线盒;明敷管之间连接时,管端螺纹长度不小于管接头的1/2。
d、埋设管道选最短的途径,离地面不小于15mm;管排列整齐、固定牢固、管卡间距均匀;埋设管引出地面时管口高度高出地面200mm,当进入落地柜时,高出柜内地面50mm。
e、管不宜敷设在绝热高温管道上方,其间距不小于200mm,与其他的工艺管道表面的距离不小于150mm;管路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在工艺上要采取措施。
(2)金属线槽的安装
具体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金属线槽施工要求平整,内部光洁、无毛刺,加工尺寸准确、牢固,不应有明显的变形。
b、线槽安装横平竖直,排列整齐,其弯曲度应一致,用半圆螺栓连接,螺母在线槽的外侧紧固。
c、直接从线槽内引出电缆时,使用开孔器开孔,线槽的直线长度>50m时,经过建筑伸缩缝,采用热膨胀补偿措施。
d、充分利用弱电竖井空间,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巧妙的处理,把要维护和操作的箱体布置在对门的位置,把门外的空间作为维护和操作空间。先布置主干线槽,后布置支线槽,最后布置支管。
e、主干线槽与竖井内垂直线槽相接,先敷设吊顶内线槽,主干线槽顺着廊道布置。主干线槽敷设后,各分支线槽从主干线槽引出,再从分支线槽引出支管至各设备和控制点,线路按最短途径集中敷设,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不宜交叉。
(3)布线施工
具体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电缆(线)敷设前,应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并用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
b、穿放线时,把管槽内的积水和杂物清理干净,导线的型号、数量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线缆布在线槽或线管内保持平直,不出现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在槽内和管内接头,线缆的保护措施良好,避免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c、线缆布放前,金属线槽安装两端贴标签,标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清晰、端正和正确,并粘贴牢固,在拉线过程中避免损伤。
d、线缆布放时,保持一定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预留3~6m,工作区预留0.3~0.6m,以利于弱电设备的端接。
e、布放线缆的牵引力<线缆允许张力的80%,避免线缆的内部结构损坏,影响其传输性能。
f、布放于水平线槽内的线缆, 每隔3~5m进行绑扎固定,布放于垂直线槽内的线缆每隔2m进行绑扎固定,以降低线缆自身的挤压及自身重量的影响;线缆穿过线管时,使用预先穿过线管的细钢丝绳缓慢牵引,转弯时不能牵拉,必须先牵引过转弯处的拉线盒,然后再往前拉,一次穿过线管的最大距离≥6m,线缆进管时做到保持平直,以避免在拉线时受到损伤;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电缆应分类布置,交流线路与信号线路分管分槽敷设,净距>0.8m。
g、放线完成后,按图纸要求及时进行线路编号,并用500V兆欧表测量线缆的绝缘电阻。
二、控制室施工
BAS的控制室设备通常由外围设备、UPS、打印机、主控台、显示器、工作站与DDC的通信控制器设备组成。所有现场设备通过DDC箱与控制计算机相连。设备接口是DDC箱到控制配电箱、动力箱等设备的连接,用来实现设备的起动、停止等功能。此部分只需将电气管线敷设到箱体,并进行接线及调试。
1、控制室设备的安装
具体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室应尽量靠近控制负荷中心,距离变电所、电梯机房、水泵房等会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15m以上,同时, 控制室应选择上方及毗邻无用水和无潮湿的机房和房间。
(2)室内控制台前应有1.5m的操作距离,控制台离墙布置时,台后应有大小1m的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3)当控制台横向排列总长度>7 m时,应在两端各留不于1m的通道。
(4)中央控制室宜采用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高度20cm。
(5)保证线路电源的正确性、线路连接的正确性、极性的正确性、对应关系的正确性;按系统设计图检查主机设备与网络控制器、UPS、打印机、主控台、系统模拟屏之间的连接电缆型号以及连接方式是否正确。
(6)显示器能显示受控设备的控制、运行、报警状态,以利于系统的运行管理。
(7)中央控制及网络通信设备的安装应垂直、平正、 牢固, 垂直度每米允许偏差为1.5mm,水平方向的倾斜度每米允许偏差为1mm,相邻设备顶部高度每米允许偏差为2mm,平面度每米允许偏差为1mm,接缝的间隙≤2mm。
2、现场控制器的安装
具体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现场控制器的设置应主要考虑系统管理方式、安装调试维护方便和经济性。一般按机电系统平面布置进行划分。
(2)现场控制器要远离输水管道,以免管道、阀门跑水,殃及控制盘。在潮湿、 有蒸汽场所,应采取防潮、防结露等措施。
(3)现场控制器要距离电机、大电流母线、电缆1.5m以上,以避免电磁干扰。在无法满足此要求时,应采取可靠屏蔽和接地措施。
(4)现场控制器设备在安装前检查其外形是否完整,内外表面漆层是否完好, 设备外形尺寸、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5)现场控制器箱安装在弱电竖井(房)或主要设备房(如冷冻站、热交换站、水泵房、空调机房等)中,在墙上用膨胀螺栓安装,安装高度参照配电箱高度,进出线采用金属线槽敷设,确保线路敷设。
(6)现场控制器位置选择宜相对集中,一般设在机房或弱电小间内, 以达到末端元件距离较短为原则(一般不超过50m)。
(7)现场控制器一般可选用壁挂式结构,在设备集中的机房控制模块较多时, 可选落地柜式结构, 柜前操作净距≥1.5m。
(8)每台现场控制器输入、输出接口数量与种类应与所控制的设备要求相适应,并留有10%~20%的余量。
参考文献:
[1]沈彦华.楼宇自动化系统在排水系统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8)
[2]唐勇.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系统理论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