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众多城市的旧城改造中都面临着各样的困难,如今广东省实施“三旧”改造政策,而在房价高企和拆迁补偿难度大等情况下,如何有序地推动三旧改造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 目前,在众多城市的旧城改造中都面临着各样的困难,如今广东省实施“三旧”改造政策,而在房价高企和拆迁补偿难度大等情况下,如何有序地推动三旧改造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同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生活中,院落空间传统生活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化;然而,人们开始对这种高密度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产生厌倦时,反而重新向往自然与邻里和睦的院落生活,并反思院落空间能否存在现代高层住宅中,让人们重新享受传统的院落居住环境。本文在新会区大云山水运新村改造实践中,贯切“以人为本”思想,充分利用好现有“三旧”政策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旧城改造,规划形成特色;同时引入传统居住的庭院方式,力图在当代保持高密度的前提下,营造富有人性化的安全、舒适、方便的高层院落居住环境。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旧城改造 人性化 围合 现代高层 院落空间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cities in the urban renewal in the face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now implement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three old" to change policy, in house prices and high and tear open change compensation is difficul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ow to promote orderly three old transformation is worth exploring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ociety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life, open space traditional life gradually from the people's life fade; However, people start to the high density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 produce weary, but to yearning nature and harmony of the courtyard neighborhood life, and a reflection of open space could survive modern high-rise residence, let people to enjoy the traditional courtyard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XinHuiOu big yunshan water transport in the practice of saemaul undong transformation, and through cut "people-oriented",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three old" policy conditions,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romote urban renewal, planning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garden way, trying to keep the premise of contemporary high density, to create rich humanistic safe, comfortable, convenient top yard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urban renewal humanized surround close modern high-rise yard space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为贯切落实《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文)等有关政策,“三旧”改造工作正式全面启动。2010年新会区为推动“三旧”改造工作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突破性进展,三年大改观”的目标,并编制了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在“三旧”改造政策条件和政府的指导下,各房地产开发商和有关企业等也着力参与和挖掘有发展潜力的旧城改造地块,推动旧城区更新建设,完善相应公共设施,促进城市服务功能和居住环境品质的提升。在新会区大云山水运新村改造实践中,对在“三旧”改造政策下的旧城改造协调处理拆迁补偿问题后的住宅城市形态、平衡房地产开发、政府土地收入及城市配套设施投入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因地制宜推动旧城改造,并将“院落空间”这一居住生活模式运用于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中,要创造现代宜人、安全、方便的人性化高层院落空间的居住环境。
二.项目背景
随着新会区以规划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城市建设“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的“十字”方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促进了新会区的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建设。其中在“中改”的指导下,对旧城区改造也取得明显的成效。例如大云山水运新村东侧旧厂区地块,新会市新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4年已将其开发成“翠湖居”小区,并对大云山改造成为城市公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同;同时,该公司再向政府申请改造西侧水运新村地块和明确了改造范围,拟定为“翠湖居”二期。由于拆迁户数较多、以小户型为主、而拆迁量较大和拆迁协商情况复杂(涉及317户居民住宅土地使用权和补偿部分没有房产证明的住宅面积较多),经过多次协商,绝大部分住户已基本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并开始了部分的拆迁工作。但是,在原计划整体整片拆迁改造的指导思想下,对确定改造范围周边另还涉及到剩余1栋4层和2栋6层的现状住宅大部分住户不同意统一的拆迁补偿标准,房地产公司也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于是影响了该整片区原定的旧城改造计划。
由于该房地产公司已有用地范围内的拆迁已经启动多年,每月需支付拆迁户的租金数额大,同时已拆迁住户要求尽快回迁。如今,适逢“三旧”改造政策的出台和新会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及年度改造计划的制定,进一步落实该地块的前期拆迁工作、防止产生社会矛盾,确保本项目已拆迁户尽快顺利回迁和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建设,该项目再启动。
三.现状分析
大云山水运新村地块位于新会区会城城西二路北侧,大云山南侧,所在地段较好且三面环山、山势不高、南面有美丽的葵湖公园、自然环境极为优越,东面紧临翠湖居小区,现状为大云新村村民旧住宅区。区内建筑大部分为建于六十年代的一、二层平房和八十年代初的部分改建的四、六层砖混住宅楼,当时作为会城河口渔村渔民的安居房和船务公司工人家属的安置房。其地形沿大云山山脚呈不规则形状,南北高差较大(相差约9米),但周边自然环境优越和外围交通便利,总用地面积24867平方米(图1)。
现状基地内建筑较破旧、间距过密日照严重不足;乱搭建现象严重、居住环境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原地势高差大、停车难、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不成体系;居住环境与东侧新建的翠湖居小区严重不协调,影响了城西二路的扩宽和城市的发展面貌。用地本身不规则加上基地内有六栋拟保留建筑,并需考虑今后改造的可操作性,使地形更加不够完整,这也是本规划设计的难点(图2)。
四.项目定位
经多次协商后,区政府提出了本地块的改造仍需优先考虑整体整片改造,但不应因存在局部难以协调就影响今后城市旧区改造的计划,应结合该地块实际情况和平衡好各方相关利益,征收与补偿遵循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的原则;并在方案设计中按整合资源、整片改造、分期实施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把握 “三旧”改造的政策有利条件,因地制宜有序地推动该地块的改造,作为本年度实施“三旧”改造的示范点。
最后确定拟将不同意拆迁的3栋现状住宅与西北侧原定保留的3栋住宅一并纳入改造范围进行整体布局考虑配套,同时继续开展整片改造的有关工作并视可操作性进行计划分期实施,既能有效解决旧城改造存在的矛盾并相应政府的号召推动旧城改造。同时在规划及设计中始终把提高土地使用率,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和地形现状,尽量减少土方开挖量,优先满足数量较多的回迁户要求,并将该地块改造后打造成为现代高层院落空间模式的舒适、安全、人性化的住宅区。
五.院落空间概述
5.1、 对院落空间的认识
院落空间作为传统居住空间的形态之一,主要以空间围合情势和空间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空间形态日趋成熟、丰富,在居住文化方面和建筑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院落空间主要分为廊院式和合院式,其中廊院式以回廊围合城院落,沿纵轴线在院子中间偏后的位置或北廊设主体殿堂,是早期大型院落的主要布局形式;而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等围合成的院落。院落空间兼具“内”与“外”的特点,其内向性具有了室内空间的性质,不同于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但又与封闭的室内空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开敞性又使它兼具外部空间的特征。院落空间就是一种“内向封闭,外向开敞”的空间模式,在院落中周围所围绕的作为实体的存在,产生空间的张力,使内部的人在感情和心理上相互亲近和信任。
院落作为独具一格的居住建筑空间模式,特别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引入自然风光以亲近自然,由高低错落的建筑围合成院落不仅将不同功能空间分隔开来,为建筑提供了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且结合庭院内的景观设计使建筑环境充满了诗情画意。“居必有山,住必伴水”,中国人传统居住院落生活是以交流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注重邻里交往和家庭交流,注重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与相融。现代院落生活对城市的家居生活和公共交往充分必要,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动、静区域恰到好处地分隔过渡,内外融合,形成了窗窗有景、家家有园的完美视野,让每个住户都可享受这种人性化的舒适、安全的院落空间居住方式。
5.2、院落空间设计要素
5.2.1 单体建筑要素
现代高层院落空间主要是由高层建筑、围墙、门卫等围合起来的,而单体建筑在营造院落空间的布局中占主导地位。在结合地形和规划院落过程中,单体建筑设计不仅要对户型、立面造型、建筑朝向及日照要求等方面作充分的考虑,同时也要对围合空间的形状、自然透风、景观的营造及遮挡、不同功能空间划分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规划。
现代居住单体建筑住户入口设计多向院落内开设,而把车房或商铺等其他功能进行对外开设;同时在入口处应设置较宽敞的入户大堂,将室外的公共空间与每栋建筑的半私密空间有明显的区别和衔接,使人在生活交往中显出亲和性和入户时的归属感。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院落空间被引入到建筑中,往往成为内部的公共空间,空间的平面形式和三维空间形态都可以发生不同的变化,产生出不用于以往传统的空间形态。目前空中庭院、住宅内的室内花园是楼市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它存在于挑空的楼层、每户入户连接处之中,是一个悬空的、半开敞或露天的花园概念。这种悬空的、半开敞的花园突破了以往阳台、露台的形式,也是在单体建筑中延续并发展了院落空间的家居模式。
5.2.2围合要素
院落的产生首先要有实体对周边界面进行空间限定----“围合”,这也正是院落空间的内向性的特点。起初院落只由四周的墙坦界定,后来围合方法以及围合界面材料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以建筑、柱廊和山体等为界面,形成一个内向型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那么空间的内向性也会因此而变化。另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院落空间的界定方式变得多样化,可以是栏杆、片墙、玻璃和植物等,同时围合构件的高度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围合院落空间的一侧界面使用玻璃和栏杆,玻璃和栏杆作为实体的存在已限定了空间,但其自身的透明和通透性,可使内外空间进行有机交融和自然景观的渗透;同时玻璃的透明性又是可以选择的,又如选择半透明的玻璃,空间对视的效果处于似透非透之间,显得另有一种感觉。因此,围合要素的多样性为院落空间不同形态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5.2.3景观要素
院落内庭院造景作为人工的自然空间,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如山体和河流等,使自然与建筑相联合、室内外空间的有机交融;同时在院落内设置特色景点,自然景观相互渗透,如庭院绿化、假山、水池、小桥流水等;也可以布置儿童设施、表演活动场地等。一般院落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视觉组织安排,通过各种手段形成中心,通常以山石、水体、构筑物为院落的重要内容。例如现代建筑中的庭院空间多按照古代叠石伎俩,也取得自然的意境;以山泉或池水作为庭院空间的视觉中心也是其中手法之一,水既能给人以安静的气氛,又具有流动的形态,水声动听、山水相依,为院落带来自然的气息,同时水体还有调节空间内部小气候的作用。
从小区的整体着手,对院落空间的布局、景观设计要处理好建筑、道路、场地、水体和雕塑小品等之间的关系,要把各个空间的开合收放、动静分离、流动连续、高低叠翠变化纳入到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中,创造了尺度宜人、环境亲切、生态自然而富有动感的院落空间,给人就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回归自然”的感受,使各建筑住户因景观而受益,实现景观资源与院落空间的共享。
5.3、现代高层院落空间趋势
现代高层住宅院落空间不仅继承传统院落的空间特性,还具有观景性和室内性。随着高层住宅空间设计的不断创新,从院落空间的演变原型模式来分有四种:1、公共庭院模式----由高层住宅为主导围合而成的中心景观绿地,观赏性和内向性较强,住户都可以享受不同角度的景观视野;2、前院园模式----由入户花园演变而来的"前院",从入户就直接感受院落的氛围;3、后院模式----阳台由阳台演变而来的"侧院"或"后院",在平时家中生活就共享室外景观,让室内外空间有机交融;4、内院模式----将户型内部空间置换演变而来的"内院",组成内部的公共空间,并渗透外部空间景色,犹如起到“露天起居室“的作用。从空间处理手法上分,现代高层住宅院落空间模式在实践中也有开敞式、架空式和嵌入式这三种营造手法。通过多种不同空间原型演变和空间营造手法的组合变化,自然形成了现代高层住宅中丰富的私有院落空间。
六.总体规划设计
6.1、功能结构
在总体布局上,规划形成以“一心、两轴、一院落”的功能结构。其中,一心:指北面靠近大云山边的院落组团的中心景观空间。两轴:道路景观轴----指从城西二路入口望向中心景观及大云山的主要道路,沿线布置回迁户住宅楼和中心院落内步行空间轴;穿堂风景观轴----指院落空间内从东北至西南方向沿长轴布置景点并形成穿堂风的景观轴(约160米长)。一院落:指由四栋高层建筑围合形成的现代院落空间,将室外景观通过大阳台、大堂及入户花园引入到高层住宅的每户家中,并形成最大的景观面让住户享受大云山和葵湖的自然景观,以及院落内的中心庭院景观(图3、4)。
分别结合基地的形状、高差及回迁情况安排赋予基地内不同地块不同的功能,整体规划北高南地分成南、北两个组团,其中南面组团为安置补偿回迁户住宅区,主要是L型条式10.5层小户型住宅和一座6.5层住宅,两栋住宅楼沿街和结合西侧山边布置,采用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外观,构设整个小区的外部形象。北面组团为商品住宅,主要是布置四幢高层,由11层小高层与18层高层构成围合空间,营造了椭圆形的纵向较深的现代院落空间,既有围合之势又有四向通透之感,建筑高度错落有致,与大云山一起构画出丰富的天际线。总体上既解决回迁户的需要和落实旧城改造分期实施要求、可操作性强,又能形成高品质的人性化居住院落为主导,结构清晰、功能明确、人车分流的现代高层住宅区
6.2、交通组织和竖向设计
为营造小区优越的院落空间环境和生活品质,北面院落组团作为小区最主要的中心组成部分,在交通组织上完全采用立体式的人车分流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现状北部用地的高差,布置高层建筑的地下车库,在东西各设置一个地库的出入口,小区内部车辆直接驶入地下车库,住户再通过就近的地下室大堂电梯直接进入住宅楼各层,既方便又快捷,最大限度的降低车辆对行人的干扰,让小区内部环境更加优美、安全。小区的车行主出入口位于地块的东南角,并与翠湖居一期道路相连接,另一次要出入口则与基地现有道路相连接。院落组团人行主入口设在地块东南角,行人拾级而上进入小区,通过入口广场的引导进入各栋住宅和中心庭院,空间收放有序、层次丰富。同时,北部组团内部仅设置必要的消防道路,并与区外道路连接,平时不许其他车辆通行。南面组团考虑到主要为回迁户,其户数多而户型面积小,小车位配置的要求不高,主要配置自行车、摩托车位及其车房,在交通组织上采用人车合流方式,区内另配置部分小汽车临时停车位,既满足旧区改造回迁户的经济要求,又考虑了今后该住宅区汽车发展的需要。(图6)。
在竖向设计上尽可能利用地形现状高差,减少土方量,建筑组团布置成北高南低,设置地下车库并形成台地,通过建筑单体的设计、中心景观、入口广场、台阶和道路规划,使小区内部景观空间更加富于变化,形成层次丰富、立体的绿化体系,同时更突出高层住宅的院落空间景观。
6.3、景观设计结合自然
该地段背靠大云山、南望美丽的葵湖,周边自然景观优美、山清水秀也成为整个小区景观的组成部分。在景观设计中突出自然主题,以自然景观为主,人造景观为辅,充分利用地形北高南低的特点,多角度进行自然景观分析,以确保高层院落住户都能享用看山或望湖的美景。同时,区内形成台地式立体绿化,沿地下室周边结合建筑布置了部分采光井,使绿化延伸到地下车库,既满足地下车库采光通风的要求,又减少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体现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形象设计上以简洁、现代的风格为基调,不过分突出建筑本身,让建筑更好地融入自然景观,以山为背景,以小区的景观为衬托,建筑本身以灰色为建筑基调,利用阳台和飘窗组成的白色线条和体块互相穿插构成水平与垂直的对比,线与面的穿插结合展现出清新飘逸、高雅脱俗的鲜明特色。
在临翠湖居一期大云山公园入口设置高层住宅入口广场,营造院落的外部空间,给住户有回家的“归属感”;然后行人拾级而上进入小区中心院落,以湖面和中心园形广场为主,同时注重设置不同功能的亲水小广场、廊、水池、喷泉、假山和表演中心等景点,形成开放性的滨水景观,院落内环湖步行道兼作隐形消防车道。通过精心构思 “标点”性的景观,体现了入口景观、滨水景观、建筑景观与山体景观的相互渗透和交融,并强化了高层院落与山体、南面组团的对话和互动,让住户生活在背靠大云山、内院伴有湖面、亭廊等人工自然景色,并远眺美丽葵湖,真正享受“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 4、 建筑形态及户型设计
本小区住宅分为商品住宅和回迁户住宅。其中商品住宅主要为现代高层住宅,户型从两房两厅到六房二厅,户型面积从73平方米~200平方米,户型种类丰富多样,以满足房价高企情况下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户型朝向设置始终以享用自然景观为导向,将客厅、主人房和大阳台均布置在景观最好的方向,让住户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景观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主要房间外墙均设计为飘窗,使户内视野更加开阔。整体上户型的功能设计合理、空间视觉开阔,室内日照充沛、通风良好。住宅底层采用部分架空层设计,一部分作为住宅入户大堂,另一部分则成为住户平时休闲、活动的场地,架空层的内院绿化景观与整个小区院落的景观融为一体、互相渗透,营造了逐级递进的空间感:公共、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私密空间,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特意将底层的住宅地面抬高1.35米,并为住户设计了精致的小花园,均朝向小区中心庭院。由于地平抬高后花园与路面形成合理的高差,从而避免路人的干扰,增强了私密性,也使底层住宅的优越性和价值得到提升。在这里,院落空间代表一种自然、安全感、交流、彼此的欣赏和信任 回迁户住宅分为小高层和多层住宅,户型从一房一厅和两房两厅等,按照回迁户补偿协议要求主要设计为42平方米和55平方米两种小户型,不给补偿户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住宅采用中间走道分两侧布置,户型设计紧凑、合理精致,面积虽小,但功能分区明确,各房间均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由于中间公共走廊设计为2.1米宽,因此户数虽然多但并不觉得拥挤;同时也使楼内通风更加好,既经济又实用。临城西二路的住宅满足规划扩宽的要求进行布置,达到旧区改造、扩宽道路和疏散交通的目的;底层临街一侧布置为商铺,配套小区的商业服务设施,也可以提高小区商业价值;住宅北侧设计为车房,以方便住户存放自行车和摩托车,同时在组团的住宅间距中适当安排地面小汽车停车位满足生活需要。
七.结语
新会区大云山水运新村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是“三旧”改造实践过程中较为典型的改造项目,一开始就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严谨把握征收与拆迁的原则,对拆迁补偿的签订协议和有序进行多次协调,并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分析、传统院落居住的认识及院落空间的模式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规划设计。当然,面对旧城改造拆迁难度大、存在多方面的矛盾难以协调的现象,本文仅以大云山水运新村旧城改造为实例探讨,希望为推动城市“三旧”改造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同时,系统地探讨了将院落空间应用于旧城改造中,要求规划高层高密度的居住模式,高层住宅以院落空间为中心和住宅单元的基本平面及整体布局,符合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建筑形式及住户的居住需求,增强了住户的邻里关系和生活的归属感,最终构建成一个高品质人性化的安全、舒适、方便的高层院落居住街区,实现新时代新居住理念的传统院落空间生活的回归。(完)
参考文献
[1] 聂兆征. 当前我国新式院落空间研究[D] 同济大学 2006年.
[2] 赵宝林. 从住区院落空间到人性化空间的营造 《山西建筑》 2003年,(3).
[3] 夏良东. 居住区交往空间规划与设计[J]. 《住宅科技》 2007年,(8).
[4] 龚维敏.. 透明院落空间[J]. 建筑学报 2002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