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的施工事关整体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路基施工的问题是工程建设者们一直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施工前需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确保工程质量,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路基的施工事关整体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路基施工的问题是工程建设者们一直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施工前需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确保工程质量,本文主要从路基的填土压实、路基排水、路基防护、软土路基的处理等方面探讨了路基的施工关键环节和要点。
关键词:路基 施工 要点
Abstract: the roadbed construction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whole project construction quality, the problem of subgrad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he builder exploring and of problem to solve, before construction need to do some prepar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standard,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roadbed compaction, the filled soil subgrade drainage, roadbed protection, soft soil subgrade treatment, and discussed the key link of roadbed construction and points.
Keywords: subgrade construction points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路基是道路的主体和路面的基础,在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承受路面传递下来的荷载和水、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反复作用,因此,只有按照一定的施工工艺精心施工并采取合理的检测控制手段,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只有把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好,才能给结构层、面层奠定良好的基础。
1 路基清表与填前压实
在填筑路堤前,用推土机将路堤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等用原土局部回填并压实,对施工有影响、 需拆迁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附属设施以及树木、农作物、坟墓等,原地面上的杂草、耕作物及地表层腐质土需要全部清除,用平地机整平。清表整平后的原地基表面,如果清表后的原地面,表层含水量合适的填方路段可直接用18T振动压路机碾压,并使压实度达到93%以上。如果清表后的原地面,表层土含水量较大时,必须就地翻松、打碎、晾晒,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压实,并使压实度达到93%以上。
2路基填筑与压实
2.1 路基填料及松铺厚度
填筑路堤时分层松铺土整平时,要控制每一松铺土层的厚度,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每一层的压实厚度。每一层的松铺厚度最大为30cm,其压实厚度为20cm左右。每一层填土铺松土后,要控制含水量是否接近最佳含水量,若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过多,必须进行翻松、晾晒。
2.2 路基压实
路基施工普遍采用大吨位的压路机,对于提高路基土的压实度起了很好的作用。路基压实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应遵循先轻后重,先静压后振动碾压的原则,以适应土体强度的增长;碾压速度应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走;保证压实机械合理的工作路线,直线段一般应先两侧后中间,以保持路拱;在弯道部分设超高时,由低的一侧开始逐渐向高的一侧碾压。相邻两次的轮迹应重叠轮宽的1/3,保证压实均匀不得漏压。
3路基排水
水是路基路面产生各种病害的主要原因,土基含水量过大,会引起土质松软、强度降低或造成边坡失稳,影响交通。路基排水的基本任务是将影响路基干湿状态的路基范围内的地表、地下水排到路基范围之外的天然河流、沟渠,使路基工作区始终处于干燥、坚实和稳定状态,路基排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 地表排水
地面排水通常采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是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各类沟渠功能不同,布置要求或结构形式均有所差异。地面排水的任务是迅速排除路面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水从路面渗入,且不冲刷路基边坡。
排水设施的容许流量和容许流速可通过计算,并参考本地区的经验数据确定设计参数,使设计的各类沟渠的断面形状和尺寸满足排泄设计流量的要求,不产生冲刷和淤积。
3.2 地下排水
地下排水设施属于永久性结构物,维修困难,所用的材料应经过质量检验合格才能使用。上一道工序检验合格后才能开工下一道工序。排除地下水的总原则是将危及路基稳定或严重降低路基强度的地下水,采取拦截、旁引、汇集、排除含水层的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以及采取隔离的措施进行处理。一般路基工程地下排水采用明沟、暗沟、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
4 路基边坡防护
路基边坡的防护就是对可能出现病害的路基边坡进行必要的处理,消除可能导致边坡病害的一些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使路基边坡不产生滑塌或其他病害,确保公路安全畅通,确保路容、路貌的美观。
4.1 路堤边坡防护施工要点
根据路基边坡坡面的形态、路基所处位置,路堤坡面防护宜采用植物防护,就是在各类土质、石质路基边坡或河堤上种植适宜生长的花草、树木及防护林带,以减缓水流或其他外界条件对边坡的损毁,同时美化路容,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裸露土质或石质的边坡除必须采用工程防护外,也逐渐被植物所覆盖。
4.1.1边坡准备
进行植物防护之前,应将边坡修整到坡度和大面平整度符合要求,高路堤需要砌筑骨架,先施工骨架,再进行边坡植物防护施工。边坡有效土层厚度应满足植物生产要求。植草类边坡的有效土层厚度为20~30cm,小灌木要求的有效土层厚度为40~50cm。
4.1.2植物防护施工
(1)草皮:应选择适于本地气候环境、成活率高的品种。铺设时,将坡面修整到符合尺寸要求,采用平铺草皮施工方法,草皮应满铺,不得留有间隙。
(2)喷播植草:将草籽、营养土、腐蚀土、土壤稳定剂、粘结剂和水共同搅拌均匀成桨状,利用压缩空气(用喷枪)向坡面喷播。同时,应选用容易生长、根系发达、矮茎、叶茂盛、耐旱的草种。
(3)骨架植草:为了防止冲刷,同时美化环境,高填土路堤边坡应优先选择骨架排水及植草防护。
(4)植树:高路堤下部种植当地的适宜树木可利于交通。沿河路地种植杨柳还利于改变水流方向,加速淤积,保护堤岸。
4.2 路堑边坡防护
路堑边坡受土质、地质、地形、地区、气候的影响很大,不确定因素太多,故防护加固类型的选择变得异常复杂,因而路堑边坡是防护的重点。路堑边坡防护形式必须根据边坡性质、坡度及形态而定,路堑边坡的坡度及形态根据岩土工程地质情况和边坡的高度确定。
4.2.1植物防护
(1)骨架植草
骨架之间框格内植草是为了防止冲刷,更重要是美化环境。骨架可采用浆砌片石或砖、混凝土预制块砌筑成菱形、拱形和人字形。
(2)客土喷播植草
客土喷播植草是将腐殖土、营养素、肥料、粘结剂、草籽等按设计要求搅拌均匀,采用适当的喷射压力,垂直于坡面喷射。客土喷播主要应用于边坡不陡于1:0.75的土质边坡或软岩边坡。
(3)三维网客土喷播植草
砂性土、土加石、泥岩、粉砂岩等边坡,坡比为1:0.75~1:1.0时,可选用三维网中的土采用客土或土、肥料的混合物。
4.2.2坡面防护
部分岩石边坡节理发育,风化严重,边坡过陡,不宜植物生长。但不能阻止岩石的风化和节理扩展,因此必须采取人工构造物防护。
(1)抹面
是将石灰炉渣混合砂浆、石灰炉渣三合土或水泥石灰砂浆拌制好后,涂抹在路堑边坡上的一种厚度3~10cm的封闭防护措施,适用于各种易于风化、侵蚀的软岩形成的无地下水的路堑边坡。
(2)捶面
是将三合土、四合土或水泥炉渣混合土摊铺于坡面,经人工夯实形成一层封闭的隔离层的防护措施。捶面主要是用于易受冲刷的土质或风化剥落的坡度缓于1:0.5的岩石边坡。
(3)喷浆及喷射混凝土
喷浆或喷射混凝土主要适用于边坡的坡比为1:0.5~1:0.75,易风化但未受到强风化的、无地下水的岩质边坡;对高而陡的上部岩层破碎而下部岩层完整的边坡也较为经济。
5 软土地基的处理
5.1 软土地基特点:
有软土形成的地基称为软土地基,它具有地基承载力低,路基的沉降和差异沉降较大的特点,如果不做任何处理,一般不能承受较大的荷载,软土上的路堤可能会因为过大的沉降引起开裂甚至剪切破坏。
5.2 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质,包括改善地基土的变形特性和渗透性,提高其抗剪强度。软土地基处理有许多方法,如换土法、挤压法、排水固结法、胶结硬化法、调整路基结构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机理,对于每一个工程都必须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几种可能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的比较,选择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施工可行的方案,既可以选择单一的地基处理方法,也可以综合多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6 结 语
公路的路基质量对公路的使用性能影响较大,影响路基工程施工的因素众多,工艺比较复杂,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是工程建设者一直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只要始终坚持技术标准,针对不同的路基项目采取不同具体措施,强化质量意识,就一定会提高路基路面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高晋彪.浅谈公路工程不良路基的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8,34(7):316-317.
[2]夏长青.路基工程施工程序及基本要[J].青海交通科技,2009(4).
[3]李萍.浅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要点[J].青海交通科技,2007.5.
[4]韩同银,刘庆凡.建设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