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机构面临的挑战和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并且由此对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监督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challenges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us t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paper proposed a series of opinion sugges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reform,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由此带来了我国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供给和交通运输的全面紧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环境的压力。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所需要的环境工作要求,全面推动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在新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并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改革不适应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1.我国环境监测机构面临的挑战
我国环境监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为我的环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近年来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1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光化学污染问题,有机物污染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土壤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水资源保护问题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环境监测部门承担并为环境管理中提供技术服务的压力将会日益增大。
1.2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外的检测机构正在进入我国的检测市场,并涉足环境监测领域。在国内,环境监测领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在我国不仅一些政府部门设立了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着环境监测的日常业务,而且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在涉足环境监测领域。我国目前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属下的环境监测站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各级环境监测站加强环境监测能力的制约因素,改革目前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2.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中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明确规定环境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实际上就是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性质、作用、职能等,这是关系到环境监测机构职能合法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些法律规定中,既没有在法律上明确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法律地位,也没有在法律上规定其具体的工作范围,造成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混乱,许多非国家公务员性质的工作单位在进行政府行为,这种矛盾的存在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许多的不便。
2.2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各级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各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造成了一些环境监测工作的重复进行,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使得各种各样的数据结论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甚至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这样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3环境监测机构资金支持不到位
现今,我国很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监测机构不能够及时的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因此,许多环境监测站不得不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它们成为同时兼为有行使政府职权提供服务和为社会提高有偿服务的双重身份,从而导致了贪污腐败行为的出现,严重损坏着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损坏着党和政府的形象。
2.4环境监测站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环境监测站的内部机构设置依然是按照工作项目设置,而不是按照工作程序设置,许多工作人员依然是采样,分析和评价“一肩挑”。环境监测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职务序列依然是环境保护工程师或环境监测工程师序列。这不仅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工作考核乃至政治思想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而且也不利于环境监测站整体水平的提高。
2.5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监测业务拓展的需要
在我国,受到人员编制长期不变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影响,多数环境监测站只引进了少量的军转干部,正规高校毕业的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根本进不来。与此同时,十几年来,监测站部分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被提拔或充实到机关,造成了监测系统技术人员年龄老化,专业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一些关键岗位人才断层,复合型人才缺乏,技术领域缺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甚至极个别站因为缺少技术骨干,除了新购置用于扩展新监测项目的大型仪器无人操作等现象,对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增加了难度,监测队伍整体素质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3.对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3.1明确环境监测机构的法律规范
明确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法律规范,健全环境监测管理的法律机制,改变长期以来存在在法律规范和实际工作展开无法适应的矛盾状态,是接下来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进行立法确认,从而明确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政府行为属性。在法律基础上,明确各级环境监测站为行使政府职权提供服务的任何工作均属于政府行为,增强环境监测结果的法律效力意识,并且保证执行环境监控工作属于国家公务范畴, 各级环境监测站为行使政府职权所提供的数据,结论和环境监测行为必须依法接受严格的司法审核和社会舆论监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2 健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的协调管理
环境监测数据主要是由环境监测部门获得的,所以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时展开系统的环境监测工作的保证。所以,为保证开展系统的环境监测工作,我们首先必须要健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的协调管理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机构与各监测机构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其次,我们要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利和相互协作的主从关系,以此保证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内的全部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最后要依法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管理制度,保证各个监测机构之间能够高效的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协调互助,提高工作效率。
3.3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规范管理
环境监测机构应该按照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制定规范的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可以明确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资质认定,并保证监测数据的合法有效。从而,为保证高质高效的监测工作,加强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就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客观公正的进行环境监测活动,为提高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可以将其工作效率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将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奖惩制度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相关联,另外,我们还需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质量进行定期的监督考核,以提高监测管理的质量。
3.4对环境监测人员进行管理
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环境监测工作属于执行国家公务,进行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活动具有强制性的依法公务执行活动,具有典型的行政管理特征,因此,环境监测人员应该参照公务员的管理而进行。要配备与监测工作相适应的监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定期考核,持证上岗并采用其工作质量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的管理制度,鼓励工作人员更加努力地开展工作。
3.5拓宽进人渠道,提高监测队伍整体素质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机构改革中积极协调增加监测人员编制,公开招聘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并对现有和新进入的环境监测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另外还可以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即建立有利于发现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干成事的人以机会,不干事的人以危机。鼓励监测技术人员和优秀人才立足本岗位,积极进取,增强监测科研能力。
总结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工作的法律标准,执行统一的工作标准,强化各部门之间环境监测的质量监督和绩效考核,提高整体的环境监测管理的工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徐广华,陈静.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5).
[2].苏向东.浅议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