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缝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停歇位置,在现浇结构中,施工缝是不可避免的。施工缝是保证结构安全性和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处理不好,极易成为结构上的薄弱部位,对结构抗震极为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6 热度:
摘要:施工缝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停歇位置,在现浇结构中,施工缝是不可避免的。施工缝是保证结构安全性和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处理不好,极易成为结构上的薄弱部位,对结构抗震极为不利。本文主要结合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经验,对施工缝的预设与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作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缝;质量控制
Abstract: Construction seam is in the process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rest position, in cast-in-situ structure, construction seam is inevitable. Construction seam is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and integrity of the structure of an important factors, processes is not good, is extremely easy to become weak positions on the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seismic is harmful. This paper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o the default construction joi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Keywords: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joints;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施工缝的预留设置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为了保证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应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但是,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日趋庞大和复杂,由于受到设计上的特殊要求和施工技术的限制,致使现浇结构的施工缝留设问题更加难以避免。
(1)施工缝的位置一般应垂直于结构构件的纵轴线;柱、梁施工缝应垂直于构件的轴线,即留水平施工缝;墙、板应与其表面垂直,不宜自然塌落形成斜坡形;施工缝应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的部位。
(2)施工缝应留设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预期工作的范围内;施工缝应避开结构的薄弱部位;施工缝留设位置应考虑结构施工的简便、易于继续施工的部位。对于重要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尚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对于柱的施工缝,如果按照结构受剪力较小的原则来讲,应该设置在柱的中间是最合理的。但是考虑到施工的简便,还是留设在柱顶或者柱脚更有利一些。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我国规范建议将钢筋混凝土柱的水平施工缝设置在梁底标高以下20-30rnm处或在梁、板面标高处。
(3)施工缝具有客观性和任意性。随着建筑物功能及美观需要,“高、大、新”建筑物越来越多,由于混凝土浇筑、模板支设、施工操作等问题,使混凝土会分成若干段进行施工,只要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和抗渗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施工缝处理方法合理、科学,就不应当对施工缝设置做过多的限制。
(4)随着构件类型和受力状况的不同(弯矩或剪力等),混凝土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和处理方法也不同。现浇混凝土施工缝是保证结构构件质量、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施工缝处理不好,极易成为结构的薄弱部位,对结构抗剪,特别是抗震和防渗漏极为不利。
2 接缝面的粗糙度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施工缝按接缝形式可分为垂直施工缝、水平施工缝、企口缝等等。垂直施工缝是通过接触面产生的咬合力和前、后层混凝土的粘结力来提高其抗剪能力的。水平施工缝处新老混凝土的结合是通过混凝土在重力作用下的压力、接触面的摩擦力以及新老混凝土层的粘结力来实现的。因此施工缝接缝面一定要粗糙,这样才能保证新老混凝土的有效结合。目前较常用的接缝面处理方法主要有:人工凿毛,低压水冲毛,高压水冲毛,风砂枪冲毛和化学处理剂刷毛等。
接缝面的处理方法是影响施工缝质量的重要因素。日本学者曾对混凝土施工缝的抗拉强度做过试验。结果表明:未做处理的垂直缝抗拉强度约为57%,而水平缝只有45%;如果水平缝表面削去lmm,抗拉强度会提高30%以上;表面削去lmm后,再抹水泥砂浆,抗拉强度可达96%左右。由此可见,施工缝接缝面的处理方法对构件抗拉强度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3 施工缝接缝面粘结剂的应用
为增强施工缝接缝面的强度,常常在处理过的粗糙接缝面上使用粘结剂。常用的有铺水泥砂浆、插粗骨料、插粗短钢筋等等。
(1)铺水泥砂浆:先清除已硬化的老混凝土表面上的浮浆、松动石子和软弱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在浇筑新混凝土之前,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2)插粗骨料:对于体积较大的的混凝土,在分层分段浇筑时,表面浮浆多、泌水层厚,易造成施工缝处结合差,严重影响施工缝的浇筑质量。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先将级配碎石均匀插入浮浆层、振捣。再将长尖型小毛石均匀插入老混凝土层,外露1/3,插入2/3。插粗骨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的混凝土。
(3)插粗短钢筋:在基层混凝土上均匀的预埋粗短筋使之与新混凝土连接,也可以在老混凝土上钻孔,用结构胶胶合锚筋。由于粗短钢筋的存在,使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温度和干缩变形受到阻碍和约束,提高了混凝土施工缝处的抗拉和抗剪强度。二次浇捣深梁和某些设备基础常用此法。
4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在浇筑混凝土时,为防止水平施工缝处形成石子密集区而影Ⅱ向混凝土强度,宜在浇筑混凝土前在水平施工缝处先铺一层厚度为10-15mm,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垂直施工缝处也应先刷一遍水泥浆(水泥:水=1:0.4),然后开始浇筑混凝土。
(2)混凝土初凝以后,不能过早地在上面浇筑新的混凝土层,否则在振捣新浇筑的混凝土时,会破坏已初凝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和混凝土与钢筋的黏结,所以必须等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3)重新浇筑混凝土之间应清除施工缝表面的水泥浆、垃圾、松动的砂石和软弱层,以及钢筋表面的油污、泥锈和砂浆等杂物。采用表面涂刷缓凝剂处理的垂直施工缝,应在拆模后即用钢丝刷或压力水清除表层水泥浆,使石子外露。由于水平施工缝前后层混凝土的结合是通过混凝土在重力作用下的压力、接触面的摩擦力以及前后层混凝土的黏结力和接触面产生的咬合力来提高其抗剪能力的,因此施工缝表面要粗糙,这对前后层混凝土结合有利。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将其表面凿毛,然后把施工缝表面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润湿,但低洼处不得有积水。
(4)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在垂直施工缝处应补插钢筋,其直径一般为中12-16mm,长度一般为500-600mm,间距为500mm左右,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也应补插钢筋,光圆钢筋两端加弯钩。在水平施工缝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观察校正。
5 施工缝的养护控制措施
水泥的硬化与气温关系较大,季节不同初凝时间亦有较大差异。混凝土线膨胀系数在(0.01-0.014)×10-3之间,很容易因为表面温差而开裂,一般集中在结构薄弱部位,施工缝处在梁、柱节点端部的重要位置,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相差较大(相差两个等级)时,其水泥用量、水灰比、用水量都不同,混凝土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差异,容易在其交接面附近出现裂缝,所以要加强养护。在夏季高温季节,施工缝混凝土浇灌完后,在12小时以内就应该根据气温等条件加盖草袋保湿,并加强浇水养护,防止高温脱水。冬天日夜温差较大,应当加强保温养护,加盖草袋等保温材料覆盖防冻,同时还要有塑料布遮盖,这样不但可以挡风,还能够阻止混凝土水分散失。
6 结语
施工缝留置及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留置位置的准确合理性受荷载、结构形式、受力特点、施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各国施工规范对施工缝的设置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我国现行规范规定施工缝应尽可能留置在受剪力较小的部位,留置部位应便于施工。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基础,原则上不应留置施工缝。按现行规范规定,在浇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时,每一层柱,梁共同浇筑,这样框架柱就必然在每一层都存在施工缝,而且施工缝在同一水平位置,这样对结构抗震设计是很不利的。因此施工缝的留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以确保计划的周密性。
参考文献:
1.侯小静.浅谈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施工缝的设置.中国科技信息.2010(1)
2.潘润.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问题研究.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
3.和燕,鲁雷.施工缝预留方法的试验研究.中国西部科技.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