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使其更加生态化,需要设计者做大量的探索,同时也需要设计者自身提高低碳意识,让生态化城市建设成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7 热度:
摘要:如何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使其更加生态化,需要设计者做大量的探索,同时也需要设计者自身提高低碳意识,让生态化城市建设成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Abstract: How to let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s makes it more ecological, need to do a lot of exploring the designer, but also it needs to improve the designers' low carbon consciousness, letting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as the final purpose of the design.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成果。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带来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快速消耗,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的理解、居住的安全、生态文明环境的营造以及自身常成的习惯等,都可以成为城市生态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化的理解
生态文明的概念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观念的持续增强,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不断完善,是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自觉意识。
正确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理念,包括正确的生态心理形成人们的生态道德、生态观念和生态哲学。这些都能够体现为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它的价值取向是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
那么,生态文明的概念又可理解为是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并保证实施的制度体系,包括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配套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定、技术标准等,它体现国家对公民、法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制性要求。
生态文明的行为体现了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包括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绿色GDP核算、植树种草、节约型消费,以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教育、宣传、管理等。
建设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遵循自然、人类、社会之间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确立人、经济、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设计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相协调的制度体系,指导人们形成与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是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设计者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完全等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外延相对宽一些,涵盖生态文明意识、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属操作层面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为尽力使生态环境不受损害,或尽可能地恢复已经损害的生态环境,它在逻辑上下属于建设生态文明范畴。当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宣传和制度设计也是其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则更多的是要求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和综合创新,比生态环境被动性保护更具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践行要求。
二、城市生态设计与安全
当今,在安逸的城市生活中,由于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中出现的林立高楼,钢筋水泥越来越让们感觉到生态的缺失,绿地减少,相应的安全措施和消防设施很多是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城市的合理规划与安全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一些大城市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员对生态更加渴望。我国也统计过在全国境内高度超过百米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消防措施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等到灾难真的来,我们却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综合实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一些城市在设计中只注重城市硬件的发展,却忘记了对市民的关怀。我们不能等到那些看似是小概率的安全事故发生后,再着手去处理、再去追究责任。我们在城市生态设计中需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只有给市民一个温馨而且安全的家,才能使他们对这个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生态建设与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事关未来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需要我们每个设计者有更多的思考。
作为国家,应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治理污染、实施生态工程,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首先,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其次,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减缓气候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起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家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具体措施是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低碳体制。
四、生态文明与低碳生活
设生态文明,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造新型国家的理念变为我们的行动。我们要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行为中的碳足迹,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低碳生活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应该提倡并去在行为中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我们先从交通说起,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每一个驾车者都能够自觉增强低碳意识,那么,驾驶也可以变得更为“绿色”。避免冷车启动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档位、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在购车时,尽可能地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采用步行或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地铁等。洗车时,用桶乘水擦洗会比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有助于唤醒全人类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建设生态文明的外延]
[建设生态文明 从理论到实践]
[低碳经济 全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