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活动与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在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时代中,建筑设计与审美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交融性,在相互冲击影响和相互融合中,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7 热度:
摘要:建筑设计活动与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在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时代中,建筑设计与审美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交融性,在相互冲击影响和相互融合中,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审美;文化创新;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ctivities and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is a kind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the background, the different times,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aesthetic in their different difference, and combination, in mutual impact and mutual fusion, has a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Building aesthetic; Cultural innovation; Cultural conflict; Cultural fusio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建筑设计来看,其设计风格与审美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文化交融的多元化特征。
一、建筑设计与审美活动的本质
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给人类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其建筑设计正是根据人对建筑的审美角度来进行的。人类拥有怎样的审美文化,就可以用建筑设计的形式展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活动发生了转变,其建筑设计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类进行建筑设计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不断追求文化发展的过程。
建筑设计是人的审美活动的一种体现形式。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是将自身对自然的认识和自己的需要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客观条件为基础,联系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将自然的客观性与人类的主观性充分联系在一起。从建筑设计来说,其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就是建筑应该以实用性为基础,然后以艺术性相结合,做到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如广州比较多的骑楼建筑,湘西地区的吊脚楼等,正是基于其实用价值的考虑,才使得这些风格特色的建筑在这些地方迅速发展起来,构成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文化是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审美活动价值的具体呈现。从广州地区来看,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比较高,雨季多,空气比较潮湿。正是基于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因素的考虑,骑楼在广州成了标志性建筑;爬虫类动物在南方山区比较多,夏季比较热,地面容易潮湿,而吊脚楼能够有效地防止虫害,通风性、透气性比较强。湖南湘西地区云的土家吊脚楼颇具特色。土家吊脚楼依山邻水而建,屋顶一般盖瓦。屋顶倾斜程度与当地雨水多少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雨水比较多,则屋顶的倾斜度比较大,若有的地方雨水较少,则屋顶倾斜度比较小。夏季在吊脚楼上面乘凉,冬天可在房内住宿,非常符合湘西地区农家的生活习惯。吊脚楼是对地面弱势的一种巧妙弥补,也是对有利地势的一种巧妙运用。
二、建筑设计与审美中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建筑设计的历史具体性表现为建筑设计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以及设计发展的动态性。不同的民族经历不同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成果,在自身居住环境的设计上体现出来的这种文化成果,既打上了自身历史发展的烙印,也将各个不同民族在不同阶段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凝结于其中。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还决定了同一民族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民族在相同的历史阶段,其审美观念以及反映其审美观念的建筑设计具有历史性。
不同民族的独特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民族性。建筑设计的民族性,实际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历史在不同民族间的共时态呈现。不同民族,因其不同的实践经历、不同的文化感悟,而使得该民族文化、审美具有独一无二的民族性特征。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而当外来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 从而产生审美差异与审美冲突。建筑设计与审美的民族性特征,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审美观念、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差异性之外在表现。当然,文化上的差异反过来又会引致其在建筑设计上的差异。古希腊追求数的和谐,柱式建筑设计正是古希腊人将人体美的和谐比例应用到建筑设计上的结果,是古希腊哲学、文化在古希腊建筑设计上的历史性体现。中国的合院式、干栏式、帐篷式、吊脚楼式、碉楼式建筑等设计,无一不在述说着中华民族文化在建筑审美方面呈现出来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三、建筑设计与审美的文化交融
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建筑的设计与审美之中,能完美呈现出建筑设计的精美程度。因而建筑设计涵盖了建筑学、地质学、材料学以及物理学。心理学、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文化,且这些学科与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互相借鉴与交往过程之中实现的。在这过程之中,实用性与合理性作为内驱力促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建筑的美是基于实用的前提下产生的,并与建筑的形式、功能、环境、材料有着直接的关联。
印度佛塔作为印度佛教的代表建筑,是印度文化的结晶。其基台代表大地,半球形的覆钵象征着苍天,竖向竹竿则寓意着宇宙的轴线,天地间万物皆是围绕这一轴线组成,华盖则象征着诸神统治者上天和天界,整座佛塔象征着印度佛教的宇宙论,也是印度人们审美意识和宇宙精神的重要体现。当印度文化随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两大民族在建筑审美心理与习惯都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中印各方佛塔各有千秋,特色迥异。虽中国佛教文化来源于印度文化,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中国佛塔吸收印度佛塔建筑文化的优点,融合中国建筑审美文化,使得佛塔建筑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与文化融合时,认识到环境对建筑审美的影响,尽可能的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完美、和谐,是我们进行建筑设计与审美的共同愿望。
四、文化创新推动建筑创新的重要意义
文化创新助推建筑设计创新,建筑设计创新丰富文化内涵。我国建筑设计创新与文化创新一致。古代中国的建筑,其设计效果是围绕一个中心、等级分明、贵贱分明,体现古代宇宙观、礼制意识和尊卑贵贱的重要体现。人们找到建筑群落的中心,并对其围绕建筑赋予等级,这一设计理念符合古代传统的尊卑贵贱的思想意识。当这种等级观念打破,并被科学、平等、合理的的观念所替代,反映了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灵魂。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所反映的文化理念,正是一种审美价值的体现。作为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到建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更应该考虑到其所展现的审美价值,真正做到建筑客观条件与人类审美的主观需求相结合,才能满足人类对建筑设计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盛忠谊. 论建筑设计与审美中的文化机制[J]. 装饰, 2010,(04)
[2] 廖宏勇. 设计思维中的“象”与“概念”[J]. 装饰, 2010,(04) .
[3] 夏清波,梁宇鸣. 建筑审美与实践[J]. 中外建筑, 20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