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面对的一般问题现状,并对城中村的类型、改造更新的价值取舍以及改造更新的利益平衡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一种改造更新的思路。最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7 热度: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面对的一般问题现状,并对城中村的类型、改造更新的价值取舍以及改造更新的利益平衡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一种改造更新的思路。最后文章以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村更新改造方案为例,对思路作了进一步地诠释。
关键词/ 城中村;城中村更新;齐礼闫村;适应性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eneral problems which encountered during a city’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 takes some aspects, such as the city village type, the choice of the city village’s parts which should be reserved or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 interest equilibrium of the city village renewal, to be discussed. Basing on those analy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ype of renewal thought. At last, it taking the City village renewal case of Qiliyan village of Erqi district in Zh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deeply makes clear this type of city village renewal thought.
Key Words: City village; City village renewal;Qiliyan village;Adaptability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中村现状矛盾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中心城区将不断地拓展,在强大的经济发展和利益的驱使下,城中村与城市的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外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其寻租经济的繁荣,导致城中村物质形态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构形式,使得城中村的发展难以避免其先天的不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比如:
问题一,现代与传统的矛盾。我国近年来的城市发展,主要是城市的现代化的过程问题:现代的社区居住模式,现代的商业模式,现代的交通模式,现代的娱乐、休闲模式,等等,而传统的城中村模式,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与现代模式有较大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规模和尺度上,以及村民与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上。
问题二,城市形态的冲突。现代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与传统的城市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城市的高度、街区的尺度等,而城中村则更是与现代城市形态相差甚远,原因就在于城中村生成的机制问题。我国城乡发展实行二元体制,城市发展有国家相关的城市规划法规控制,而农村的建设实行宅基地政策,基本上缺乏总体的系统控制,并且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所以城中村的形态往往呈现拥挤、凌乱的状况,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
问题三,更新与保留。更新什么,保留什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难题。城中村问题与一般的旧城改造问题还有质的区别,比如业主群体性的差别,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别,等等。自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的城乡结合部的寻租经济,带动了城中村的迅速发展,从而导致大量低劣的建设工程充斥着城中村,其间交通、消防等基本的公共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也破坏了原生态的城中村模式。所以,为城中村的更新与发展带来难题。
问题四,更新改造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城中村改造或更新,牵涉到村民、政府、开发商等诸多方面利益。一方面,原村民安置会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压力;另一方面,招商引资,开发政策和开发的方式方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而不顾及开发商的利益,势必影响城中村更新改造的积极性。政府作为城市和市民的代言人,势必以全面的视野,兼顾各方,才有所作为。
2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探讨
城中村的更新与改造,当然不存在一种行之有效而又固定不变的模式,唯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针对对象的类型分析。根据城中村的区位和形成阶段,我们一般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①成熟型,一般位于建成区近中心区;②扩展型,位于建成区内中心区外;③形成型,建成区规划区内。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就有所区别。这其中,成熟型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为直接,矛盾也最为突出。而对于其它两种类型,更新与改造应当具有前瞻性,且宜注重引导和有限性开发,为将来的城市化进程留下可持续性开发的良好基础。
针对对象的价值判断,即保留与更新问题。城中村的现状往往质量参差不齐、良莠并举。它与城市旧城改造问题具有相似性,但也有质的区别。相似性在于二者都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问题;区别在于,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升级,是对原有城市街区的重组与置换,或者是有机性的改造,以使得历史街区原有风貌的再现。而城中村的更新与改造,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基本上是对旧有的社会生产关系、居住模式的否定,使原来的村民向市民转变,使原有的村落向城市社区进级。所以城中村的更新往往是革命性的,得以保留的旧有形态相对较少,尤其是近年来城市村落因寻租经济所发展起来的城中村建设现状,更是抹杀了原有村落的传统价值。当然,基于传统聚落精神和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需要,对于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当持有积极的态度,重点保留村落的集体记忆非常地必要,如村落祠堂,礼仪场馆,名人居所,等等具有保护价值的相关元素,甚至是一棵古树名木、桥头、古井等。
针对城中村开发利益的多方博弈。一破一立,事实上是一场利益的争夺。首先,如何保证继得利益者的利益是开发可行性的关键,这其中包括村民的利益,以及村委会的集体利益。通常的做法,比如有实物补偿,货币补偿,以及实物结合货币的两个方面的补偿;其次是开发商的商业利益。无利不往,是开发商的本性,保证开发商的利益,是城中村开发可行性的必要条件。比如,通过一定的经济优惠政策,容许较高的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以及优劣搭配的开发策略等,激励开发商的积极性;再有,就是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往往城中村的开发发展,政府是其主导者,她是站在了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顾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平衡关系,贯彻国家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政策,为社会各方利益寻求平衡点,这就不仅仅是经济利益问题,还包括城市开发强度控制、城市发展配套设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机会,等等。
3一种适应性城中村更新思路的提出与实践
(一)更新思路
确立规划原则:以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城中村的更新发展,强调规划弹性原则和实施效益原则,树立生态环境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土地开发强度。
确立更新改造的目标。a、战略目标,以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利益为目标,合理配置公共配套设施,详细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使布局合理化,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b、形象目标,作为展现新城区的形象窗口,展现市民新时代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舞台,其城市形象应在充分表达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现代化建设理念相结合,力求体现城市地域独特的自然、科技与人文风貌。并通过详细的数据及条款控制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c、功能目标,力求创造一个具有时代特色与极具魅力的城市新型发展区,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着眼于促进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市民提供生活、工作、息憩的场所。
确立更新改造的内涵思路。a、更新后的现代城市化内涵:首先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比如现代的居住模式、就业模式、休闲模式、消费模式,等等;其次是现代城市硬件设施,城市构成——居住、商业、办公、娱乐、酒店、银行等的多元化构成;再次是城市管理:社区理念(国际上的社区文化)、社会化、小区物业公司等现代的组织方式。b、城市时代性内涵:包括开放的规划理念,外向型规划思想,城市经营的“辐射思维”,以及环保与生态理念的倡导;其次是城市建筑的时代性:建筑形态、设计理念、选材用料(生态、环保、经济性)、建造与施工,等等;再次是多层级的城市模式构成:满足居住、休闲、消费、就业等城市功能需求;以及现代化城市交通设施:交通立体化,交通智能化管理与运作。c、城市品味的提升。实现城市现代化,体现时代性,相应就提升了城市的层次和品味。实现“城中村”向现代都市的跨越式发展,即“村→城”、“马路经济→现代经济”、“小农经济→市民经济”的转变。
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注重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如空间的渗透与节奏的控制,变化丰富的街区建筑界面轮廓线,建筑的时代性,空间的多元化,且重点把握城市空间节点的营造,比如交叉路口、入口广场、娱乐休闲广场、购物公园、时尚坊等市民社区活动空间的营建,以及城市门户形象塑造,等等。
图1地块编号及中心区规划平面
(二)项目实践——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村更新改造案例分析(图1)
①项目现状分析
齐礼闫村位于郑州市商贸中心二七区内,北面近临郑州市政府,地段区位优势明显。现纳入改造更新用地内主要为村民居住用地,其它用地有齐礼闫村政府,建材市场等。用地周边也以居住为主,沿嵩山路、淮河路有少量宾馆,酒店和办公楼。由于缺少整体城市设计,所以城市景观较为平淡。由于政策原因,齐礼闫村现状的形成方式导致建筑与环境的无序特征,品位与质量都较差,内部交通不便,空间形态不佳,村庄原有格局不能积极配合新的城市生活,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居住环境杂乱。用地范围内现有建筑总面积约45万㎡ 。基本上为近十几年来盲目自建的,其建设质量较差,村民居住建筑约占总建筑面积的65%,其余商业或办公等建筑质量均较一般。故从城市总体及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更新改造宜采纳“全拆重建”的思路和方式。
②项目更新改造目标的确立
宏观上以郑州市整体发展利益为战略目标,依据开发规模,合理配置公共配套设施,根据不同地段,合理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沿嵩山南路和航海路主要布置城市级商用建筑,开发强度容积率控制在5.0左右,而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一般控制在3.0以下,开发强度的控制依据主要是考虑到开发效益的平衡,以及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在形象目标方面,考虑到竖立齐礼闫村城市开发的整体形象,以时代性体现新城市的精神面貌,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融合,为城市品味增色添彩。
在功能目标的追求方面,方案提出多元化的城市开发内容:居住、商贸、办公“三位一体”,并兼顾娱乐和服务业,形成现代化城市新区,谋求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实现,以及多层级就业机会的生成。例如,方案引入城市内街模式,也正是为了营造更多的、更为丰富的城市经营场所,以容纳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内容。
图2
③更新改造的具体思路
本方案在齐礼闫村城市区位优势和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两街、两心”的空间建设开发模式(图2)。两街——航海路、嵩山南路贯穿规划地段核心地块,此两条城市级道路,自然成为规划方案设计的主要构架。两心——包括以地块1、2为核心的居住中心,以及地块1、4、5所形成的商贸中心。航海路 、嵩山南路贯穿规划中心区东西南北,沿此两条主干道,主要布置城市级商用建筑:写字楼、银行、酒店和高级公寓等,形成以嵩山南路为主轴的城市人文景观带,营造出“两街”城市形象,其中嵩山南路更是城市设计重点营造的对象。
循序渐进,逐步铺开的开发时序策略:城中村更新改造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不顾及各方利益,一次性一戕而就的开发做法并不现实。经过实情分析,考虑到核心区的商业、商住、商贸的集中开发,以及居民就近安置原则,方案拟就地块2、9、18、19作为拆迁安置区,该4块用地总面积约10.9公顷,正好满足政府提出的村民回迁安置建设用地面积。其中地块9现状为空地,因而可作为拆迁安置启动区。
中心区首期开发为地块为2、5、6。因为原来地块5、6已经用做商业用途,这样可避免大量村民的搬迁,商业中心层次的提升,容易获得较快的经济回报;
图3
中心区二期开发为地块为3、4。以商业中心为依托,引入商住、银行、酒店等,易于形成整体优势,提高层次,利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中心区三期开发为地块1。地块1为中心区的核心部分,规模最大,居住档次高,在前两期的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区的城市配套功能。城市功能的完善,利于提升城市地段的商业价值,吸引商家和业主。(图3)
经济开发可行性策略:
在思路方面,争取当地政府资金的支持和政策优惠,在村委会的动员下,发动村集体经济的资金入股及村民的配合参与,以及开发商的投资经营三者联合,实现城市、“城中村”和开发商三者共赢的主要开发思路。
具体到本案例直接的经济策略,则以商品房、商业商贸建筑的销售和租赁利润平衡拆迁安置和公共设施成本,同时,通过适度的开发强度控制,实现总体开发的合理利润。
④城市设计
注重“门户”形象塑造。方案注重南入口的城市形象营造,即嵩山南路与航海路交叉口的节点控制:以两栋120米左右高的标致性建筑塑造区段入口“门户”形象。
图4嵩山南路街景透视 图5中心区总体鸟瞰(一)
注重城市主干道沿街界面控制。主体结构的两街,是城市界面的营造重点。嵩山南路两侧为银行、写字楼、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通过变化的高度控制,以及建筑的退缩、退台处理,便获得了丰富的城市轮廓线。(图4~5)
道路景观意向,以城市建筑为背景和依托,沿街线性空间是主体。方案主要通过控制性规划条文,对道路两侧的建筑进行限制,包括建筑的道路红线退让、高度控制、间距控制、塔楼退台处理等,从而得到变化丰富的街道景观。同时,采用色彩各异、赋予人性化的、尺度适宜的街头小品,提出“城市家具”的概念,体现在宏观尺度下的以人为本的细部设计理念。
4小结
城中村更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原有村落的聚落形态朝着都市化方向的物质转变,另一方面就是原住村民的市民化问题。两个方面都是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所以,城市设计师、规划师在城中村更新改造工作中是否有所作为,最主要还是看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否给予了充分的考虑,进一步说,是否为新的潜在的城市社会提供多元共享的生活平台,同时使多方利益群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本文所提出的适应性城中村更新设计思路,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简要概括为:在经济可行性方面,顾及多方利益的平衡与共享;在开发力度上,注重开发强度的控制,以及采纳循序渐进的开发策略;在开发内容方面,讲求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的建筑与空间的多样性,以适应现代城市聚居所需环境;在城市形态方面,引入城市设计思路,注重城市意象的塑造。
(作者简介: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现就职于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