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5 10:07 热度:
摘 要:本文就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项目的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思路进行了全面阐述。
关键词: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建筑设计
一、规划理念
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建设对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并在继承和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如何因地制宜的体现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宣扬井冈精神是设计的目标所在。
1、地理位置: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项目位于井冈山中心城区茨坪入口处,西面为井泰高速连接线,南临井冈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地理位置显著,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对外交通便利,规划用地面积50172.85平方米。
2. 环境分析:场区内平整,周围山体巍峨绵延,南高北低,地块周边环境以自然生态为主。我们认为,环境规划设计的重点,应是融入环境,采用借景的手段丰富景观,将井冈山的美景通过视线走廓引入场区内,为生活其中的师生提供良好的环境
3.红色文化:通过“红旗飘扬”,“历史之路和未来之路”来体现着块土地上可歌可泣的历史和文化。
4.地域文化:通过“山石魂”,“风中竹”体现对这座山的尊重及对地域文化的诠释。
1)“红旗飘扬”每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时候,总会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那个特殊的革命年代,而井冈山的重要性在中国的革命史中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我们惊喜的发现整个地块更像一面随风飘扬的红旗,因此本案总体的规划布局也是以这个思路为依据。
2)“历史之路和未来之路”:我们采用历史之路轴线和未来之路轴线来统领整个项目的规划。
“历史之路”轴线意喻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它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路走来,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来到繁荣昌盛的今天,井冈山的革命传统、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始终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动力,鼓舞我们向着光明的未来勇往直前。
3)“未来之路”则冀望祖国的美好未来。从台阶拾级而上,通向绿树苍翠的高山,通向广阔无垠的蓝天,指引着我们奔向美好的革命前程。
4)“山石魂”:在这片伟大的革命圣地曾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时间的消逝并没有让它们离我们远去,仿佛这里的一山一石仍在向我们述说这里的往事。“山石魂”教育青少年永远不要忘记,鼓励他们将“井冈山精神”薪火相传。
5)“风中竹”:建筑造型大量采用井冈翠竹的元素,来表达我们对井冈山当地自然生态的尊重,同时亦体现出对革命文化新的诠释。将“风中竹林”通过细部处理和材料的选择融入个个单体中,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舒适愉悦又不失庄重的学习环境。
二、建筑概况
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50172.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665.88平方米,由综合楼,专家楼,食堂,学生宿舍及1#,2#地下室组成。总停车254辆,其中地面大型客车76辆,地下停车总计178辆,其中社会车辆137辆,基地停车 41辆。
三、布局分区系统
本项目地块位于井冈山中心城区入口处,区域位置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对建筑的摆布更加格外的谨慎。由于大型集会空间的需要以及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性,本案将基地整合成三段台地,以弥补基地与道路间的高差,以利于对外展示面的营造。地面层采用对称布局,自然形成的两道轴线将整个项目分成4个区域和一个中心,四个区域为专家楼,食堂,学生宿舍和预留用地,一个中心是综合楼。
四、流线组织系统
竖向环路系统:项目地块用地紧张,故而选择将基地内的道路系统以环形路网为主,利用地形高差做出两个完全分开的大型停车场,做到将社会及基地内部的车辆完全分流,以节省大量的土地用做景观绿化。社会车辆由基地东面道路进出入1#地下停车库, 出口设在景泰高速公路上。基地车辆及专家楼车辆停在2#地下车库,内部形成环线。基地大型车辆停于北面远期预留发展用地及中心广场,并用坡道连接形成环线。基地内人流从主广场处进入各单体。由于井冈山春夏季节均湿润多雨,故在综合楼,宿舍,食堂之间用风雨长廊相互连接,将建筑与基地,环境有机的结合。
五、绿化景观设计
由于位于群山之中,我们在基地中间区域采用通透的视觉通廊把群山融入庭院的视野,亦将建筑融于山体之中,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并在广场周边设有革命历史纪念景观墙,在基地中形成一道强烈的景观主轴。
六、单体建筑设计
井冈山全国青少年培训基地充分考虑到建筑的特殊功能需求,将青少年学习区,生活区有机的结合。
1.综合楼
综合楼为整个基地的核心建筑,放置在中心主轴上,主要满足会议及教育功能,总建筑面积6826.58平方米。 一层布置800人多功能报告厅1个(安装活动座椅,拆卸后报告厅可做活动场地)、舞台一个及配套用房、贵宾休息室一间、会议室2间、总务仓库3间。二层布置100人多功能厅2间,80人多功能厅2间、、办公室5间。三层布置150人多功能厅1个,100人多功能厅2个,80人多功能厅2个、办公室2间。四层布置120人电脑机房1间。
2.专家楼
专家楼按三星级宾馆设计。一层布置门厅一个,大堂吧一个,商务中心一个,电梯2个,杂梯1个,食梯1个,公共卫生间,小包厢12间,豪华包厢1间,会客厅1间,办公管理用房4间及储藏1间。二层布置标准间26间,豪华单间3间,布草间1间,公共卫生间,电梯2个,杂梯1个。三层布置标准间22间,套间2间,豪华单间4间,公共卫生间,布草间2间,电梯2个,杂梯1个。四层:标准间26间,豪华单间4间,公共卫生间,布草间2间,电梯2个,杂梯1个。专家楼内会客厅,豪华单间,豪华包厢的设置,增强了基地的接待能力,楼内未设置会议室及自助餐区,充分整合基地综合楼,食堂的共享资源。
3.食堂
食堂总座位数:2816人。一层布置厨房,售卖等配套用房,668人大餐厅,公厕。二层布置售卖等配套用房,1048人大餐厅。三层布置售卖等配套用房,1100人大餐厅。食堂采用大空间设计,屋顶采用轻型钢架设计,内部餐桌,椅子均不固定,以便在需要时考虑多功能用途,。风雨走廊靠近食堂处设置超市,学生购物非常方便。
4.宿舍
学生宿舍总共499间。宿舍主入口门厅两层高,从风雨走廊上下均可进入,为避免拥挤,学生宿舍走廊设计为2.4m宽,一层布置学生宿舍106间(各间有独自阳台,卫生间,洗脸台.每间8人),门厅4个,休息厅1个,值班室1间,公共盥洗间3个,公共卫生间4个。二层布置学生宿舍107间(各间有独自阳台,卫生间,洗脸台.每间8人),公共盥洗间4个,公共卫生间4个。
三层布置学生宿舍107间(各间有独自阳台,卫生间,洗脸台.每间8人),公共盥洗间4个,公共卫生间4个。四层布置学生宿舍107间(各间有独自阳台,卫生间,洗脸台.每间8人),公共盥洗间4个,公共卫生间4个。五层布置学生宿舍72间(各间有独自阳台卫生间,洗脸台,每间8人)公共盥洗间3个,公共卫生间3个。
5.建筑造型
体现红色文化,尊重井冈山当地自然生态是本案的指导方针,建筑形式和功能需求需要高度统一,因此建筑造型设计也应紧扣这个主题。
“红飘带”:项目地块紧临井泰高速,位于革命圣地井冈山中心城区的入口处,区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沿景泰高速形象面的展示是不可忽视的,形式上怎么反映建筑物的内部功能以及最大可能性的体现红色文化是我们考虑的重点。红领巾是让我们所能联想到的有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因此在沿景泰高速公路一侧的建筑立面设计中我们用一块“红飘带”把专家楼和食堂包裹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来强化整个项目的功能属性以及沿路一侧的视觉效果。
“山石魂”:建筑体量以整为原则,将各个单体赋予岩石的感觉,犹如由山中自然长出。
“风中竹”:在造型的设计中我们大量采用了竹子元素,来表达我们对井冈山当地自然生态的尊重,同时亦体现出对革命文化新的诠释。将“风中竹林”通过细部处理和材料的选择融入个个单体中,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舒适愉悦又不失庄重的学习环境。“井冈山的翠竹啊,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精神!——袁鹰”采用风中竹的形式意在表达我们对井冈翠竹坚韧挺拔,永不低头的革命精神的敬仰,亦是对革命精神的另外一种诠释。
中心广场两侧布置了两纵列12根华灯,寓意中国共产党的光辉革命历程,代表 “历史之路和未来之路”,让青少年认识到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革命的优良传统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华灯指明了革命的方向,照亮了革命的前进的道路,同时也冀望祖国的美好未来。从台阶拾级而上,通向绿树苍翠的高山,通向广阔无垠的蓝天,指引着我们奔向美好的革命前程,寓意着“红领巾”从井冈山走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