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5 10:08 热度:
摘要:本文针对施工中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产生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论述了针对具体原因采取的具体预防办法。
关键词:楼面、裂缝、预防措施
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碰到钢筋混凝土楼面出现裂缝现象。这时,建设、监理、施工、商混站四方相关人员就会坐在一起,讨论究竟是哪一方的原因,使钢筋混凝土楼面结构上出现裂缝。通过参加数次这样的会议,我总结在排除外荷载引起裂缝可能性之外,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下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施工单位施工方法及施工过程的原因;
第二:商混站混凝土质量及运输过程的原因;
第三:设计方面的原因。
一、施工单位混凝土施工方法及过程导致裂缝原因
(一)众所周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主要承受拉力,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力。如果板上下层钢筋的抗拉强度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势必会加重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在这种受力状态下,混凝土会产生裂缝。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而要充分发挥钢筋的抗拉作用,就要使混凝土板上下层钢筋网有效高度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对于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
1、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施工作业人员踩踏后就会弯曲、变形、下坠;
2、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
3、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被踩踏;
4、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
(二)板中预埋电线导管目前大都采用PVC管。由于PVC管直径较大、弹性较大,在浇捣混凝土时,PVC管受到混凝土的重压而下沉,使支撑在底部的板下层受力筋随着下沉,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变薄,无法保证有效的钢筋保护层。
(三)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最快时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形成永久性裂缝。
(四)由于施工单位钢管短缺,为了满足主体上层结构施工,对现场未达到拆模强度混凝土进行拆模。
(五)楼板支模顶标高控制不准,造成板件厚度不够。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是由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承担的,板件过薄,板刚度势必减弱,板中受拉钢筋和受压混凝土应力增大出现板开裂现象。
(六)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减少对施工的影响。
(七)施工单位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及运输导致裂缝原因
(一) 在混凝土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准确计量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水的用量,一定要扣除砂、石的含水量,水胶比的误差值低于4%。
(二)混凝土浇筑正值7~8月份高温季节,易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加大,加之可能出现的运输途中堵车或施工中出现临时需处理的问题,因时间延长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加大,致使不能满足泵送要求,此时应严禁加入生水,而应采取二次掺少量的减水剂的后掺法,补偿和恢复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
(三)混凝土实际强度等级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导致混凝土受压强度不够而开裂。
(四)混凝土车进入施工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混凝土,能较好地满足设计及施工的要求。现场留置的试块按规定进行试压,均达到合格标准。
三、设计方面导致裂缝的原因。
(一)由于结构计算的疏忽,设计板件偏薄,配筋偏少,该原因产生的板缝影响到结构安全。
(二)设计中未充分估足装修荷载、使用荷载(即设计活荷载偏小),以致设计受力小于实际受力,板因此开裂。
四、预防现浇板开裂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
1、认真审查工程结构设计图纸,复核板厚、钢筋。屋面板的配筋设计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应适当放大。
2、加强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注意检查钢筋的直径、间距、上下层钢筋之间的有效高度、钢筋的锚固长度、下层钢筋的保护层垫板厚度及分布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作业人员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浇捣混凝土时,必须安排专门的护筋人员,以免上层负筋被踩压下沉。
4、在板中预埋电线套管时下方多设些垫块。
5、严禁在现浇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之前拆模,板上施工堆载应均匀分布,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6、确保板件厚度及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7、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必须获得保证。
8、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施工人员通行。
9、砼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10、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一般立杆的纵、横向间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通过增强刚度,减少变形,达到减少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四、以上是我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楼面出现裂缝现象的一点见解。其实,大家都知道从设计、生产、运输、浇筑、振捣、养护,这六个过程都会对混凝土楼面出现裂缝有直接影响。故此无论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还是商混站都应加强控制。如果控制好设计、生产、运输、浇筑、振捣、养护中的每一个过程,对于混凝土的楼面裂缝应该还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建工出版社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02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