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道208线集宁—丰镇段高速公路K49+940路堑边坡为例,介绍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该路堑边坡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的锚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5 10:08 热度:
摘要:以国道208线集宁—丰镇段高速公路K49+940路堑边坡为例,介绍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该路堑边坡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的锚索初始预应力对边坡、抗滑桩的变形和受力的影响效应。通过分析可见:当用变形协调原理来计算锚索拉力时,抗滑桩所受的负弯矩随初始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正弯矩则随初始预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加固治理之后,该边坡只是在桩的周围产生局部塑性区,桩和土体均只发生微小的水平位移,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较好;并且,随着初始预应力的增大,桩顶部的位移线性减小,抗滑桩所受的拉、压应力均大大增大,受拉区也在增大。
关键词:预应力;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变形协调原理
1 、引言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由于在桩顶增加了水平约束,改变了桩的受力状态,在滑坡的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的研究人员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受力模型进行了研究,其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锚索桩的受力简化为顶端铰支,底端简支的梁式结构,第二种是根据位移变形协调原理,将桩与锚索视为超静定结构,并按地基系数法确定锚索拉力和桩身的受力。而第二种方法由于与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比较接近,得到大量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工程应用。
这两种方法对桩顶部的位移控制是不同的,计算所得的锚索拉力及桩身受力也往往不同,并且,在第二种受力模式中,初始预应力大小的变化,也影响桩身的受力和变形。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可根据工程对变形的要求选取受力模型及初始预应力大小。本文采用桩—锚索的变形协调理论对国道208线集宁—丰镇段高速公路K49+940路堑边坡进行治理设计,介绍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实际应用,并用有限元软件对该路堑边坡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不同的初始预应力对坡体、桩变形和受力的影响效应。
2、 工程治理设计
2.1 工程概况
该段路堑边坡基本为第三系老粘土夹砂层的二元结构地层,具有倾向公路线路的平行斜层理,层理倾角约22o。地层主要为第三系粘土与粗砂~砾砂的互层结构。在公路的K49+850处,由于路槽开挖,揭露了第三层饱水砂层,使得层间水外溢,临空面砂层坍塌,蒜瓣状结构的第三系老粘土,在渗水作用下崩解成离散体跨塌,致使边坡土体进一步失衡,并在砂土层与粘土层交界的软弱面上产生滑动,引起该路堑边坡产生滑坡破坏(如图1所示)。在滑坡体的后缘产生约3.5m的垂直下错量,并有大量的拉张裂缝出现。
因此,在对K49+900-K50+060段进行治理时,根据现场已经出现的K49+850滑坡,恢复到滑动前的地面线,根据地面线的变化进行分条,并设滑动前的稳定系数为0.98,取坡体的平均容重 ,反算求得边坡土体的综合参数C=10kPa、 ,再根据反算所求得的综合参数,采用强度折减法对最危险的K49+940断面(如图2所示)进行稳定性评价及滑坡推力计算,以此计算结果对K49+900-K50+060段进行治理。
图1坡体抗剪强度指标反算断面(K49+850)
图2 坡体最危险断面(K49+940)
2.2 锚索拉力的变形协调解
作用在桩上的锚索拉力可根据桩—锚变形协调原理求解。由于抗滑桩的刚度比较大,可按刚性桩来考虑,则在滑坡推力作用下桩将绕O点发生微小的转动,桩—锚的变形受力图如图3所示。
图3 抗滑桩的变形和受力图示
则将式(2)带入式(1)即可解得锚索拉力。
2.3 锚索拉力及桩身内力计算
根据反算的综合参数,采用强度折减法对K49+940断面进行计算,其安全系数为0.875,将抗滑桩布置在图2所示的第8条块处,滑坡推力为817.9(kN/m),若桩中—中间距按6m考虑,则滑坡总推力 ,滑坡推力按三角形分布,与水平方向夹角为17o,滑坡推力沿水平向的分力 。
根据潜在滑面的位置,桩总长按19m考虑,则滑面以上桩的长度为11m,锚固段为8m,桩截面面积考虑为 ,计算宽度 m;桩身采用C25混凝土,弹性模量 ;地基系数 ,锚索总长度为30m,自由段长度为15m,锚固段长度为15m,锚索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锚索弹模 ,锚索钢绞线数N=16,锚索直径 。则可计算不同初始预应力时的锚索拉力,见表1所示。
表1不同预应力时的锚索拉力
忽略滑面以上桩前土体的抗力作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荷段承受滑坡推力及锚索拉力的作用,可以按结构静力问题求解抗滑桩受荷段内力。对于锚固段,可根据滑面处桩身所受剪力 和 用单一地层K法求解桩的内力,其弯矩和剪力分布如图2、图3所示。
由图可见,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承受着较大的负弯矩,特别是当初始预应力较大时,负弯矩远大于正弯矩,并且,随着初始预应力的增加,桩身所受的负弯矩基本线性增加,而正弯矩则线性减小。同样,在滑面以上,桩身所受剪应力随初始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在滑面以下随预应力的增大而减小。
3 治理效果评估
3.1 模型的建立
为了对该路堑边坡的加固效果进行评估,采用midas-GTS软件并用强度折减法进行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尺寸根据实际地形选取,锚杆和桩的尺寸同前面设计部分,加固后的有限元模型见图6、图7所示。
边界条件的选取为固定约束模型的底部,并法向约束边坡的四个侧面,坡面为自由面。材料参数的选取和前面设计部分相同,对土体采用莫尔-库伦屈服条件,桩和锚杆则只进行弹性分析。桩与土之间以及锚杆与土之间的接触关系用曲面弹簧来模拟,弹簧的刚度系数按地基系数考虑,锚杆和桩之间则考虑为刚性连接。
3.2 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对加固前、后边坡的位移变形和塑性区进行对比分析,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不同的锚索初始预应力时抗滑桩的变形和受力,研究初始预应力的影响效应。
3.2.1治理效果评估
图8、图9给出了加固前、加固后坡体的塑性应变云图和水平位移云图。
由图可见,加固前坡体的塑性区近似为通过坡脚和坡顶的贯通圆弧(如图8(a)所示),这便是该边坡的潜在滑动面,而在此滑动面以上的滑体部分则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如图9(a)所示),边坡将发生整体破坏。当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治理之后,抗滑桩起到阻止桩后土体滑动变形的作用,在桩后土体内产生较大的压应力,导致土体的屈服破坏,桩的转动变形也引起桩周土体的屈服。并且,桩和锚索的作用大大阻止了边坡的滑动变形,坡体只发生小量的水平位移。因此,加固后坡体中塑性区的范围、塑性应变的大小以及滑动位移量均大大减小,此时坡体只发生局部受压破坏。
3.2.2.初始预应力影响分析
如图10给出了初始预应力R0=300kN时,抗滑桩的水平位移云图,图11给出了初始预应力从300kN-900kN变化时桩顶的水平位移曲线。
由图可见,抗滑桩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其水平位移基本是桩顶大,桩底小,这主要是因为桩在滑坡推力作用下产生沿坡向微小的倾倒位移所致。并且,随着初始预应力的增加,桩顶位移基本呈线性减小的趋势,因此,对于要求严格控制坡顶位移的边坡,可以用增大锚索预应力的办法来控制边坡的变形。
如图12分别给出了锚索初始预应力为300kN和1500kN时的桩身变形及纵向应力云图。
图12抗滑桩纵向应力云图
由图可见,抗滑桩沿桩长方向处于拉、压的受力状态,发生弯曲变形。桩的受拉区主要分布在桩顶及桩身上部远离坡体一侧,受压区主要分布在桩身下部及桩身上部靠近坡体一侧。并且,随着锚索初始预应力的增大,桩身所受的拉、压应力均大大增加,并且,受拉区范围也在增加。
4、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承受较大的负弯矩,并且,当用变形协调原理来计算锚索拉力时,锚索拉力随初始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进而,抗滑桩所受的负弯矩随初始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正弯矩则随初始预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这直接影响着桩身配筋的分布;
(2)当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以后,坡体只在桩周产生局部塑性区,并且,桩和土体只发生微小的水平位移,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较好;
(3)锚索的初始预应力对桩身的变形及受力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初始预应力的增大,桩顶位移线性减小,抗滑桩所受的拉、压应力均大大增大,并且,受拉区也在增大。
参 考 文 献
[1]. 周德培,王建松.预应力锚索桩内力的一种计算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2):247-250.
[2]. 桂树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计算方法[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 30(2):233-240.
[3]. 刘小丽,张占民,周德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改进计算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15):2568~2572.
[4]. 杨佑发,许绍乾.锚索抗滑桩内力计算的有限差分“K-K”法[J]. 岩土力学,2003,24(1):61-64.
[5]. 王引生,王恭先,王 祯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J]. 中国铁道科学,2007,28(5):11-14.
[6]. 郑明新,蒋新龙,殷宗泽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工程效果的数值计算评价[J].岩土力学,2007,28(7):1381-1386.
[7]. 门玉明,邓军涛,李金湘.锚索抗滑桩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6):52-54
[8]. 桂树强, 殷坤龙, 罗 平.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治理滑坡应用研究[J]. 岩土力学,2003,第24卷增刊:239-243.
[9]. 吴家惠.公路支挡构造物[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