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户服务:4006-054-001 疑难解答:159-9855-7370(7X24合作/咨询),173-0411-9111/155-4267-2990(售前),座机/传真:0411-83767788,微信:543646
上一张 下一张

浅谈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为大戟科(Emphor?biaceae)野桐属植物,又名白面戟、白桃树、白面风等[1]。味微苦涩,性平,其叶具有清热利湿、止痛解毒和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疮、跌打损伤、

4006-054-001 立即咨询

浅谈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

发布时间:2022-10-09 23:05 热度:

浅谈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

  白背叶(Mallotus apelta)为大戟科(Emphor?biaceae)野桐属植物,又名白面戟、白桃树、白面风等[1]。味微苦涩,性平,其叶具有清热利湿、止痛解毒和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口疮、跌打损伤、湿疹、外伤出血等,也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对降低转氨酶和缩小肝脾有一定的作用,另外也可用于治疗水肿等疾病。1985年单雪琴等[2]报道在白背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了高根二醇?3?醋酸酯、二羟基羽扇烷、β?谷甾醇和乌索酸乙酸酯4个化合物。徐一新等[3]也对白背叶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得到了4个化合物:Acetyl aleuritolic acid、高根二醇?3?醋酸酯、东莨菪内酯、胡萝卜苷。程晓芳等[4]对其根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得到18个化合物:1个三萜酯类化合物、8个二萜类化合物、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没食子酸衍生物、1个生物碱、1个谷甾醇类和蔗糖。安天英等[5]从其叶乙醇提取物得到19个化合物:11个苯并吡喃类化合物,1个二肽类化合物,5个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对羟基苯甲醛和β?谷甾醇。Phan Van Kiem等[6]从白背叶植物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五环三萜类化合物:3α?Hydroxyhop?22(29)?ene、hennadiol、friedelin(木栓酮)、friedelanol(木栓烷醇)、epifriedelanol(表木栓烷醇)、taraxerone(蒲公英赛酮)和epitaraxerol。

  为了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本文对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叶中首次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Ⅰ),烟酸 (Ⅱ),异东莨菪内酯(Ⅲ)和对甲氧基苯甲酸 (Ⅳ)。

  1仪器与材料

  熔点用Kafler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红外光谱用EQUINOX55型红外光谱仪测定。质谱用ZAB?HS型双聚焦磁质谱仪;核磁共振用Varian?INOVA5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硅胶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显色剂为碘蒸气和5%磷钼酸乙醇溶液。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药材于2004年7月采于广西金秀县,由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刘基柱老师鉴定为Mallotus apelta。

  2提取与分离

  取干燥的广西白背叶10 kg粉碎,粗粉用热水煎煮3次 ,合并煎煮液,浓缩干燥得到2 kg浸膏,粉碎,用70%(体积分数)乙醇溶解滤除不溶物,滤液加2~3倍量水,水浴蒸至无醇味,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萃取,得到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

  将氯仿萃取物40 g 经硅胶(200目)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TLC监测。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50∶1)流份,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Ⅰ(20 mg);石油醚?乙酸乙酯(10∶3)洗脱,甲醇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Ⅱ(30 mg);石油醚?乙酸乙酯(4∶1)洗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Ⅲ; 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流份,用石油醚/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化合物Ⅳ(20 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Ⅳ的结构式  化合物Ⅰ:红色颗粒,mp197~199 ℃,Borntra?ger反应呈红色,醋酸镁反应呈橙红色,示为蒽醌类物质。紫外可见区有5个吸收峰:235、255、286、308、427,其峰位具有典型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紫外特征吸收。IRKBr(cm-1): 1 606,1 568,1 476,1 453应为苯环及其相应的弯曲振动峰;2 924提示结构中也可能存在甲基;1 677应为游离羰基;1 628应为缔合羰基,证明具1,8二羟基。  1H?NMR(500 MHz,Acetone): δ 12.03(1H)和11.93(1H)处于低场,为苯环上的酚羟基;δ7.82(1H,d,J=8 Hz,H?6),δ7.77(1H,dd,J=8 Hz,J=1 Hz,H?5),δ7.62(1H,t,H?4),δ7.35(1H,dd,J=8 Hz,1 Hz,H?7), δ7.19(1H,q,H?2),推断应为蒽醌母核上的ph?H;δ2.50(3H,s)应为与苯环相连的甲基,处于较低场,因此推测该甲基与羟基将为间位,而且H2和H4均呈现由于远程耦合所致的细微的多重裂分,也证实3位甲基的存在;有5个芳氢亦说明该化合物为三取代蒽醌。   13C?NMR (125 MHz Acetone):δ 192.8和182.1提示存在与苯环相连的羰基;δ 138.2,125.1,124.9,121.6,120.3 应为蒽醌母核上的CH;22.1应为与苯环相连的甲基。EI?MS(m/z):254(100%),239,237,226,198,181,152,90,76等;分子离子峰254即基峰与蒽醌类化合物的质谱特点相符,主要碎片中有连续失去CO的226,198,以及失去OH(237),CH3(239)等取代基的碎片离子,以及由母核骨架208连续失去CO后(180,152)再裂解产生的双电荷离子碎片(90,76)。根据以上光谱分析和质谱数据推测化合物1应是1,8?二羟基?3?甲基蒽醌,与文献[7]对照,发现其理化数据与大黄酚基本一致,鉴定为大黄酚。理化数据 1H?NMR(500 MHz,Actone):δ: 7.82(1H,q,J=8 Hz,H=7),7.77(1H,dd,J=8Hz, J=1Hz, H=6),7.62(1H,s,H?4),7.35(1H,dd,J=8 Hz,J=1 Hz,H?5),7.19(1H,s,H?2),2.50(3H,s,H?11)。13C?NMR (125 MHz,Acetone)δ:163.1(C?1),125.1(C?2),135.0(C?3),120.3(C?4),132.1(C?4a),124.9(C?5),134.7(C?5a),138.2(C?6),150.9(C?7),163.0(C?8),120.1(C?8a),192.8(C?9),182.1(C?10),22.1(C?11)。

  化合物Ⅱ:白色针状晶体(甲醇), mp234~237 ℃, IRKBr(cm-1):1 712提示存在共轭羰基,观察不到芳环特征峰。  13C?NMR 和DEPT谱可观察到4个CH以及2个季碳, δ166.2显示可能存在羧基;δ153.3,150.2,136.9,126.5,123.8提示存在与极性基团相连的烯烃基团。1HNMR(500 MHz)质子信号出现相互耦合高级裂分形成的多重峰,因此推断化合物应为环状,具有芳环特征; δ13.38的氢处于如此低场,应为羧基;δ7.54的氢与其他氢均有耦合,其中与δ8.27的氢耦合常数为8,与δ8.79的氢耦合常数为5,与δ9.07的氢耦合常数为1;δ8.79的氢与δ8.27的氢耦合常数为2,耦合常数如此小,且处于如此低场,与吡啶化合物的氢波谱行为形似,因此可能为以吡啶为母核的化合物。

  与文献[8]对照,发现与2位或3位羰基取代的吡啶的氢谱基本一致,氢归属依次为δ7.54(5?H), δ8.27(4?H), δ8.79(6?H), δ9.07(2?H),因此推定化合物Ⅱ为羧基取代的吡啶。与文献[8]的碳谱比较,2位取代吡啶的化合物杂环上季碳化学位移在130~140之间,约在135的位置,3位取代吡啶的化合物杂环上季碳化学位移在120~130之间,约在126的位置,与13C?NMR中季碳126.5接近,因此鉴定为3位取代的吡啶化合物。综合碳谱和氢谱,推断分子式为C6H5O2。与文献[9]对照,鉴定化合物Ⅱ为烟酸。理化数据1H?NMR(DMSO,125 MHz)δ:7.54(5?H),8.27(4?H), 8.79(6?H),9.07(2?H)。13CNMR(DMSO,500 MHz)δ:166.2(—COOH),153.3(C2),150.2(C?6),136.9(C?4),126.5(C?3),123.8(C?5)。

  化合物Ⅲ:淡黄色针晶(EtoAc),mp205~206.4 ℃,FAB?MS给出分子量192,结合DEPT谱确定分子式为C10H8O4。硅胶薄层色谱在365 nm紫外灯下显蓝色荧光。 UVλmax(甲醇):204,224,292,340,显示有氧取代苯环和α?吡酮环。IRKBr(cm-1):3 337,3 024,3 991,3 948,1 700,1 288,1 263,显示有酯基和苯环存在。1H?NMR(Acetone)谱显示有一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3.91(3H,s),δ6.17(1H,d, J=9.6Hz)与δ7.83(1H,d, J=9.6Hz)有邻位偶合关系,为香豆素特征;δ6.79(1H,s)和δ7.19(1H,s)两者无明显偶合关系,说明为苯环对位H,提示该香豆素的6,7位有取代,根据分子式可知6,7位应为甲氧基及羟基取代。13C?NMR (125 MHz,Acetone):δ160.3为香豆素内酯环的羰基;δ 150.2(C?6),150.9(C?7)与东莨菪内酯6,7位的碳化学位移值明显不同。综合以上数据,与文献[10]对照,鉴定为异东莨菪内酯。理化数据1H?NMR(500 MHz,DMSO)δ: 3.91(3H,s,C?11), δ6.17(1H,d, J=9.6 Hz,H?3), δ7.83(1H,d, J=9.6 Hz,H?4), δ6.79(1H,s,H?5), δ7.19(1H,s,H?8)。13C?NMR (125 MHz,Acetone)δ: 160.3(C?2),112.4(C?3), 143.7(C?4)102.8(C?5),150.2(C?6),150.9(C?7),109.1(C?8),145.0(C?9),111.2(C?10)。

  化合物Ⅳ:淡黄色粉末(石油醚/乙酸已酯),mp165.7~168.7 ℃,易溶于甲醇,溴甲酚绿试剂显黄色。IRKBr(cm-1):3 500~2 000(br,羧基),2 200~2 000的泛频峰及1 576,1 603,提示存在苯环。DEPT谱及1H?NMR提示分子中存在1个CH3,4个CH ,3个季碳和1个羧基,从而推断分子式为C8H8O3。13C?NMR (氘代丙酮):δ 167.398吸收峰证实共扼羧基的存在,1个甲氧基信号是55.837。 1H?NMR(氘代丙酮):δ3.886(3H,s)证明存在1个CH3;7.0(2H,d), 8.0(2H,d) 为AA′XX′自旋偶合系统,为对位取代的苯环质子信号。综合以上分析,与文献[11]对照鉴定为对甲氧基苯甲酸。理化数据1H?NMR(Acetone,500 MHz) δ: 3.89(3H,s,H?1), 7.02(2H,d,J=8.8 Hz,H?3), 7.99(2H,d,J=8.8 Hz,H?4)。13CNMR(Acetone,125 MHz) δ: 55.8(C?1), 164.3(C?2), 114.5(C?3), 132.4(C?4), 123.8(C?5), 167.4(C?6) 。



浅谈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


SCI学术指导


浅谈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
公司地址:大连市高新园区黄浦路科技创业大厦19层 运营中心:大连市沙河口区金盾路127号 研发中心:大连市西岗区大工西岗科创产业园10层 邮政编码:116029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4006-054-001 微信咨询:543646 业务咨询、合作:159-9855-7370(同微信) / 173-0411-9111 电子邮件:Djy@Jiqunzhihui.com
集群智慧®为我公司注册商标,在商标国际分类第1、7、9、11、20、30、35、36、37、38、40、41、42、44、45类用途中受法律保护,侵权必究。侵权删除:2544906@QQ.com
本企业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信用等级AAA级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本站部分服务由本平台认可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如服务的质量有任何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我平台反馈,我们将及时为您解决,平台保障用户的全部权益不受任何损害。
请认准本站网址(www.jiqunzhihui.org.cn),推荐百度搜索“集群智慧云科服”直达本站。
版权所有:大连集群智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ICP备案:辽ICP备2021010330号-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EDI证:辽B2-20230179 D-U-N-S邓白氏全球编码:620550735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