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凝血因子Ⅷ不仅由肝细胞产生,而且由窦内皮细胞与库普弗细胞产生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9 23:05 热度:
[摘要]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凝血因子Ⅷ不仅由肝细胞产生,而且由窦内皮细胞与库普弗细胞产生,其它组织如肾脏也可产生。当肝细胞合成功能减退时,窦内皮细胞及库普弗细胞仍维持凝血因子Ⅷ的合成;肝脏清除功能减退,内毒素及免疫因素刺激使它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但肝病合并DIC者,由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使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降低,故我国将凝血因子Ⅷ活性小于正常50%作为诊断肝病合并DIC的必备条件之一。文章发表在《》上,是主任技师论文发表范文,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肝病 凝血因子
目前凝血因子的临床检测已成为现实,它在判断肝病病情方面将提供较PT更早、更准确的信息。
1 PT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 ,activity 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1.1 PT在肝病中的应用价值 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分期的指标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轻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偿期PTA60%、失代偿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Child-Pugh分级中PT延长1~4s计1分、4~6s计2分、6s计3分,结合其它4项指标(白蛋白、胆红素、腹水、脑病)将肝病患者肝功能储备分为A、B、C级;决定终末期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肝移植先后顺序的MELD评分(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公式为3.8×loge[胆红素(mg/dl)]+11.2×loge(INR)+9.6×loge[肌酐(mg/dl)]+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它1),INR是3项指标之一。PT与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评价进行肝活检与外科手术患者的出血倾向,如血小板50×109/L、PT延长超过正常4s是肝活检、外科手术包括肝移植的禁忌证。Schepis等报道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如果PTA70%、血小板100×109/L同时门静脉宽度13mm,则出现食道静脉曲张的机率大,属于高危出血患者,应作胃镜检查及相关治疗。可见PT在肝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1.2 PTA与INR在肝病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PT受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仪器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使结果在实验室内部与实验室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验室报告PT的4种形式中,哪一种方式是评价肝病患者病情的最佳方式?目前存在争议的是PTA与INR。WHO于80年代早期用INR将PT标准化。因为从人和兔脑的不同提取物所测PTR的Log值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因此需要一个校正系统将PTR与WHO标准相连。为此,1份非常敏感的人脑提取物被指定为第一国际参考(internationalreference preparation,IRP),通过定义规定:第一份IRP的国际敏感化指数(internationalsensitivityindex,ISI)为1.0,将商业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与IRP相比,得出其ISI值,INR=PTR1ISI=PTR01.0(PTR0代表IRP所测的PTR、PTR1代表商业组织凝血活酶测同一份血浆的PTR值),对于肝病患者,只有PTA可以排除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所致PT的变化,INR组间差异非常显着。但对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只有INR可以排除组织凝血活酶来源不同所致结果的差异;PTA组间差异非常显着。
2 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通常认为PT延长代表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活性低于正常或抗凝物质的存在。肝功能轻度受损,PT仍可正常,它仅在肝实质细胞严重损害时才明显延长。仅以PT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和肝细胞损伤程度是不够的,如同时测定凝血因子的活性,可能更有价值。凝血因子Ⅶ的半衰期最短(4~6h),血浆含量较低(0.5~2mg/L),故可作为肝病患者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指标。Rodriguez-Inigo等在慢性肝病患者通过肝活检组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到凝血因子Ⅶ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分级呈负相关,可作为预测纤维化程度的指标。凝血因子Ⅶ活性还与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可明显下降,凝血因子Ⅶ缺乏可导致血小板活性的改变,结合血小板计数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因此对有创诊断与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还应该用凝血因子Ⅶ活性进行出血危险度的评估,而不能仅看血小板计数。除诊断之外,重组凝血因子Ⅶ可以有效地纠正肝病患者凝血异常,有利于有创性检查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基础理论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16.
赵桂芝.临床检验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2-136.
余书文.出血的机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7.
Lee GR,Boggs DR,Bithell TC,et al.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M].Phijladelphia:lea&Febiger,2005:1473-1515.
须知:《医学信息》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容分会和陕西文博信息医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信息医学及临床医学综合学术刊物,面向全国征稿,国际刊号:ISSN1006-1959,国内刊号:CN61-1278/R,邮发代号:52-98,报道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