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克锋,张建恒,霍元子*(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以深化环境生态学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为目的,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海洋生态文明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并对环境生态学实践实习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教育;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8-0227-02
AbstractInordertodeepentheeduca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theteachingofenvironmentalecology,threerelationshipswereana-lyzed,includ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cientificconnota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environmentalecologyeducati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rine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environmentalecologyeducation,therelationshipbetweenagricult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environmentalecologyeducation.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educationmodeinthepracticeofenvironmentalecologywasdiscussed.
KeywordsEnvironmentalecology;Educa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
环境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环境生态学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学科特点[1-2]。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我国当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也日益严重,在高校的环境生态学教育中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党的十八大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文明状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3]。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环境生态学教学状况,从美丽中国的视野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一个既具理论意义,又极具现实价值的重要课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和宏伟目标,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环境生态学教育的现状
环境生态学是很多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必修理论课,是这2个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学科体系上存在很大差别。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与保护对策的科学。在环境生态学专业现有教材中,多数是面向环境类专业不具生物学或生态学背景的高校学生编著的,主要内容多为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联系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较少[4]。在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当中,各高校根据本身学科特点有所侧重,如上海海洋大学等海洋类大学侧重于海洋生态环境和海岸带生态健康,农业类大学侧重于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为了加强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理解,如何在环境生态学教育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也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任务。
2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2.1我国传统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教育当前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计划开采、大规模工程建设、森林砍伐、不合理的工农业布局和城市化建设,以及民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等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是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核心[5]。尊重自然、尊重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自然观,也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我国最有系统的自然哲学。《易经》中主张人应体会自然运行法则,以达“天人合德”,如此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其中有“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地,故命与之相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6-8]。道家以道为出发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主张“无为而治”,平等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则从人道契入天人关系,以人道体天道,将天道人伦化,以仁义道德为核心,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属性赋予自然界,提出了尽心、知性、积极利用自然万物,人与天地进取观点和“仁民爱物”的环境道德观,希望积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9]。我国佛教诸流派则根据缘起论的宇宙观、众生及万物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提出了尊重生命及其环境的生态伦理思想[10]。立足于我国传统生态自然观,环境生态学教育中以科学生态观为基础,探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3环境生态学实践实习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生态学课程中的实践实验课经常采用室内验证试验和野外实习方式,比如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金属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植被类型与地形地貌观察等,以达到对某些环境污染及自然灾害影响的直观教育目的。虽然以上实验或实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污染物危害和生态系统特点的理解,但是对于培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还存在不足。在以上实验实习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在地区自然保护区、地理历史遗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设施,并且围垦区、开垦采伐区、种植养殖区等受到人类干扰严重的区域也应列入实习实践内容。除了通常的物种地质气候等学习以外,同时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社会中人的经济欲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达到更深层理性和感性认识。
4结语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环境学科方向大学生的全面培养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环境生态学的课程教学当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从大自然中汲取智慧,从现代生态环境破坏中汲取教训。根据学科设置大学特色,因地制宜,从课程内容规划、教学方法、实践实习教学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培养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应结合现代网络教学,掌握实时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与新科学技术,打破空间局限性,培养全国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观。
参考文献
[1]柴超.基于创新教育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529.
[2]常红军.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1-152.
[3]赵景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J].生态学报,2013,33(15):4552-4555.
[4]王宁.《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147-148.
[5]王振平,杨厚玲.环境生态学教学刍议[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56-57,64.
[6]陈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J].南都学坛,2014,34(2):31-34.
[7]杜超.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J].江西社会科学,2008(5):18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