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1,张舒2 (1.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 这篇经济研究论文发表了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区域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
4006-054-001 立即咨询发布时间:2022-10-04 09:28 热度:
于玲1,张舒2
(1.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
这篇经济研究论文发表了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区域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R&D 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D投入区域是怎样划分的? 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的设定与检验,区域R&D 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努力实现创新科技型国家。
摘要:本文首先基于R&D强度对我国区域R&D 投入的差异进行重新划分。整理了全国30 个省(区市)2002—2012 年11个年份的R&D 投入和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建立了研究我国区域R&D 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均衡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R&D 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D中等投入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稳定,R&D高投入地区和R&D低投入地区的R&D经费投入促进作用较大,但是R&D 人员投入的贡献作用都较小。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R&D投入,经济增长,面板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主要是将增加的知识运用到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应用活动。主要有三类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R&D 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还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出R&D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前进动力。
国内外在对于R&D 投入的研究以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很多。Mclean,Round (1978)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企业中选取了1971-1972年的980个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R&D投入与产出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正向关系[1]。Jaffe、Trajtenberg and Fogarty(2000)则通过对某一产业的研究,指出增加R&D投入可以提高该产业的技术水平以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出效率,这样就可以使得一个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显著上升[2]。GUELLEC, BRUNO (2004)针对OECD的16个成员国,从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国外三个方面,分析R&D经费支出对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R&D经费支出可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并且国外R&D经费支出会更大幅度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3]。
国内因为数据的原因,对R&D投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成果却很多。覃成林(2002)通过对我国各省2000年的R&D投入数据,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对区域 R&D产业的差异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的区域R&D产业产出较为集中,但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出效率低于中部地区,并没有发挥出全部效用[4]。苏桔芳等(2006)利用1958-2004年的数据,建立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科技投入对GDP存在着长期和短期的影响[5]。吴林海、杜文献(2008)利用时间序列中的协整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R&D 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6]。
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在根据对R&D进行理论研究,或者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缺乏对区域差异性的分析,并且,现在对区域的划分仅仅是以东、中、西部区域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和R&D 投入的实际情况,这样区分是不合理的。所以首先本文要根据R&D 强度的相关计算重新划分区域。然后依据我国30 个省区市(除西藏自治区)2002-2012 年的数据资料,对 R&D 投入和GDP 数据进行面板数据研究,对GDP 与R&D 经费和R&D 人员的数据投入建立均衡模型,得出R&D 投入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2 R&D投入区域的划分
基于现在我国R&D投入区域差异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的区域划分都是基于地理位置区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划分的。这样的划分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于R&D投入也不尽相同,不能反映出各个区域中R&D投入的实际差异性。在本文中,要依据R&D强度(R&D投入占GDP的比例)重新划分R&D投入的区域,R&D强度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和科技水平重要参数。所以这里要用R&D强度对区域进行重新划分,这样才能使得各省对R&D投入的差异更为真实的显示。
基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R&D强度的数据,为了避免由于各个地区数值差异较大导致的分类不均衡,在这里我们采用较为方便且实用的分位数法进行区域的分类[7]。第一步,将各个省份所有年份的R&D强度的平均值求出来,将这个平均值当作为第一分位数,如果省份的平均值高于这一平均值,那么这个省份划分为R&D高投入区域;第二步,对剩余其他各省所有年份的R&D强度进行求平均值,如果高于这个平均值,就划分这些省份为R&D中等投入区域;最后剩下省份就是R&D低投入区域。下表为各个区域R&D强度分类以及在这些分类中的一些统计参数特征。
表1 各区域R&D强度分类及其统计参数特征
区域R&D高投入地区R&D中等投入地区R&D低投入地区
北京 天津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湖北 广东 四川 陕西山西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湖南 重庆 甘肃河北 内蒙古 河南 广西 海南 贵州 云南 青海 宁夏 新疆
平均值2.050.950.53
标准差1.190.100.15
地区数11910
基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R&D强度的分位数计算
根据表1可知,在R&D高投入地区分类中平均值最大,但是其标准差也很大,说明该区域R&D投入并不均衡,存在这差异性。R&D中等投入地区的平均值已接近于1%,说明中等投入地区科技投入量较大;R&D低投入地区则投入强度较低,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R&D的投入。中等投入地区和低投入地区的标准差比较小,说明这两个区域的差异较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3 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的设定与检验
3.1 模型的设定
根据以上对R&D 投入区域的区分,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程度的R&D 投入,本文为了探索R&D 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R&D 投入由两部分组成, R&D 经费支出表示为RDH,另一个是R&D人员全时当量表示为RDE,本文就采用这两个数据进行R&D 投入的描述。用GDP(国民生产总值)用表示经济增长的指标。考虑到数据受到异方差的影响,我们要对变量分别取对数。据此,面板据模型的解析表达式如下。
(1)
其中下标(i,t)是第i 个观测单元、第t 期的相应指标。 为满足var( )= 的随机扰动项。
3.2变量数据的选取
基于《国家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选取了我国30 个省区市(除西藏自治区)2002—2012 年的数据资料,其中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来描述我国经济的增长量;R&D 投入的两个因素R&D 经费支出RDH(亿元),R&D 人员全时当量RDE(万人年),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R&D 投入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3.3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首先我们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Eviews6.0 对数据ln GDP、ln RDH 和ln RDE 进行单位跟检验。单位跟检验结果中LLC,IPS,ADF,PP的各个数据检验值均小于0.05,即ln GDP、ln RDH 和ln RDE 均为原序列平稳。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就要对ln GDP 与ln RDH和ln RDE进行协整检验。
KAO检验结果p<0.05,Pedroni几种检验结果也均小于0.5说明ln GDP 与ln RDH 和ln RDE 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就说明了R&D 经费投入和R&D 人员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模型(1)的设定是正确的。
4 区域R&D 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4.1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依据我们选取了我国30 个省区市(不包含西藏自治区)2002—2012 年的ln GDP、ln RDH和ln RDE 的数据资料,采用广泛使用的协方差分析法,运用软件分析出模型为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所以,我们要建立ln GDP与ln RDH和ln RDE的模型。估计该模型以及参数如表所示。
估计方程为
(2)
=0.997 =0.997 F=1131 D.W.=1.85
表2 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
地区ln RDH 系数 ln RDE 系数 地区ln RDH 系数 ln RDE 系数
北京-3.430.870.09河南5.531.01-0.71
天津-0.940.590.30湖北3.320.97-0.52
河北2.910.87-0.30湖南1.340.570.19
山西1.710.72-0.04广东2.100.630.04
内蒙古1.580.610.16广西-0.750.210.88
辽宁-6.030.800.53海南2.510.84-0.28
吉林-5.630.470.97重庆0.150.660.16
黑龙江-6.040.221.29四川-4.690.810.40
上海1.040.74-0.06贵州-1.790.740.30
江苏1.430.640.07云南-3.420.420.88
浙江3.430.100.58陕西-7.321.140.17
安徽2.140.77-0.16甘肃-0.530.93-0.12
福建0.740.020.94青海3.531.62-1.52
江西-0.850.550.42宁夏0.610.91-0.21
山东3.820.81-0.32新疆3.510.60-0.04
其中 =0.997 接近于1,D.W.=1.85,接近于2,拟合度较好,并且总体线性关系较为显著。-2.01反映出了全国的R&D 经费投入和R&D人员对经济影响的整体水平,其中 反映出了不同区间的差异影响, , 分别是R&D 经费投入和R&D人员的弹性系数,反映了这两个影响因素分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4.2分区域结果
再根据上述对区域的划分,整理区域从R&D 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得出以下表格。
表3 分区域R&D投入的系数表
区域R&D高投入地区R&D中等投入地区R&D低投入地区
R&D经费投入系数平均值0.7360.5460.783
R&D人员投入系数平均值0.1160.406-0.084
综合分析表3,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从全国范围的R&D 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说,全国R&D 经费投入和R&D 人员投入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由此可以说明R&D投入对经济的增长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三个地区的R&D经费投入弹性都较高,说明R&D经费投入对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投入地区和低投入地区的R&D人员投入平均值很低,甚至低投入地区出现了负值,原因或是没有有效运用科技人才力量,或是缺少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这也说明在这两个地区R&D人员投入完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促进作用,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R&D中等投入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稳定,贡献也最大。
5 结论
基于熊彼特经济增长理论:要想产生创新的结果,投入必须要达到一定规模阈值,而且要跟当地其他经济主体联系在一起,这样创新的成果才能够转化为经济增长[8] 。因此我们要基于本文研究的结果,以及各个区域的实际R&D投入情况和科技水平,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得出了R&D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R&D 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R&D中等投入地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稳定,贡献也最大,R&D高投入地区和R&D低投入地区的R&D经费投入促进作用较大,但是R&D 人员投入的贡献作用都小。据此,我们要实现科技创新型国家,首先要考虑到R&D 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要增加R&D 的投入,还要注重R&D 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针对R&D高投入地区和R&D低投入地区,要充分发挥其经济优势或者资源配置的优势,在加大R&D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注重高质量科技人员的培养,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将R&D投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而对于R&D中等投入地区,要均衡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要保证该地区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促进作用。在进行各个地区经济政策策划时,也要根据各个区域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的优化政策,确保实现资源的优化使用,切实有效的提高我国经济的增长,努力实现创新科技型国家。
参考文献
[1] Mclean I W, Round D K. Research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78, (27):1-12
[2] Jaffe A,Trajtenberg M., Fogarty M.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Patent Citations: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Invento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
[3] GUELLECD, BRUNO VAN P. From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 Do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nd the Source of Funds of R&D Matter? [J] .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Statistic, 2004, 66 ( 3 ): 353-376.
[4] 覃成林.区域R&D产业发展差异分析[ J ].中国软科学, 2002, (7) : 95 -97.
[5] 苏桔芳,胡日东,衣长军.中国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的关系——基于协整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9):26-29.
[6] 吴林海,杜文献. 中国 R&D 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 1991-2005 年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4).
[7] 谢兰云,王维国.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 R&D 经费投入影响因素的动态研究[J].教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2).
作者简介:于玲,女1990.6,内蒙古通辽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研究